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依绍华: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依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

依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组织生产和引导消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流通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地位由末端到先导,流通方式由单一到多元,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流通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摸索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第四个阶段是全面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之后至今)。

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

在这一阶段,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要求的流通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经济恢复期,也就是1949年到1952年。这一阶段流通政策目标是:稳定经济,打击投机等不法商业行为,为恢复建设服务。限制私营商业经营,运用国营机构控制大量商品,稳定物价;出台《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将超范围经营、不在规定市场交易、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等行为作为投机商业予以取缔。在管理过严时,适当放松对私营商业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就是1953年到1957年。围绕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的流通政策目标是:逐步取消私营商业,稳定流通,保障供给,支持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到1956年,社会主义商业占商品批发总额的82%,供销社占15.2%。私营商业仅占0.1%。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1958年到1978年。在这一阶段,商品流通实行统购统销,以国营百货店和供销合作社为主,流通渠道单一。

第二个阶段:摸索发展期(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中国加入WTO之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段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的流通政策的重点是:调整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流通企业的经营机制。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推动流通体制改革。1985年基本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转环节的流通运行机制。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日用工业品价格、购销和批发体制;二是国有商业产权改革,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

第二个阶段则是1992年到2001年,重点是规范流通秩序、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和促进流通现代化。1992年国务院首次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15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引进现代流通企业运营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非公有制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流通市场主体的主要力量。

摸索发展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变,逐步对外开放流通业,形成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流通发展体系;第二,商品流通打破区域限制,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第三,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以下是从1981年到1999年相关部委发布的一系列关于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文件。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