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依绍华: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5)

四、中国流通业发展趋势

第一,完善流通体系,推进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流通产业属于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因此也要从粗放型、注重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率。

完善流通体系,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城镇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分布较少,商业基本网点设置也处于传统型个体化经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增加商业网点布局。增加商业网点布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大型零售企业渠道下沉,也就是到农村地区设立网点;二是鼓励电商下乡,缩小城乡在消费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逐渐对农村现有的个体经营式的小卖店、杂货铺进行升级,实现规范化经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第二个方面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体系,主要是城市的社区商业体系。城市的流通基础设施是比较完善的,在社区商业中实际上已经分布了商业基础设施,但随着我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增加,对便利化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要鼓励社区商业设施升级,发展多种业态和多种类型的社区门店,对传统社区菜店、杂货店进行品牌化、标准化升级,逐渐与大型零售企业进行结合。在升级社区商业设施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合理搭配,既要实现功能齐全,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还要进行科学布局,避免杂乱,提升社区居民消费便利化,使社区商业向品牌化、便利化方向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进一步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但从整体来看,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主要是指传统商业应用现代技术以及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标准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我国在标准化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相关的产品标准、商品标准、服务标准也应该逐渐提升,要与国外水平“同线同质同标”。在提高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使流通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推动流通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第二,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产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与流通产业深度结合,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许多运作模式,强化了流通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分析消费者个性化、潜在化的购物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指导商品生产,实现定制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产品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流通企业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在传统商业当中,流通商业企业主要是起到中介作用,生产企业生产出来商品之后,流通商业企业是作为“二传手”,把商品传递给消费者,在整个产业链条以及供应链中不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在大数据、信息系统支撑下,流通企业在整个的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在增强,能够实现指导生产的作用,也改变了以工业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传统供应链体系,形成了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同,流通企业更多地起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要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与合作联盟,实现柔性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在这样一个供应链当中,流通企业、零售企业在传递信息、分析消费者需求导向的同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只是一个提供消费购物的场所,逐渐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提供一个场景,不只是在传统商店中买完东西就走了,而是在这个场景中,除了实现购物之外,还要具有其他服务功能,如社交、文化等。零售企业,通过功能转变,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也是全方位的。在更多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之后,零售企业能够把这些信息分类,有的传递给工业企业,有的传递给服务企业。因此,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实现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全渠道,更好地满足顾客全方位需求。

除了流通企业自身功能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还需要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等相关产业进行支撑,如由服务器构成的云端,相关的人脸识别支付以及电子价签,智能存储,等等。实际上是以零售供应链的建设带动整个流通产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流通产业向智能化转型,提高流通产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能够指导生产,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以销定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我们能够看出,供应链体系的转变,一方面是技术推动供应链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引领的供应链转型,实际上是从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变化两个方面的作用来促进供应链体系的转型和建设。

第三,提升流通国际化程度,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

我国流通领域在2004年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之后,国外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流通企业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并开始走出国门,落地海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流通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批发企业已率先成功走出去,2016年3月,在“义新欧”沿线的波兰华沙分市场挂牌开业,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涉及国家约有65个,与我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为流通企业“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和巨大的海外市场。零售企业也逐渐“走出去”,有代表性的是,苏宁在日本参股了日本企业。

“一带一路”的参与各国都分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具备传统价值链分解、要素重新配置和组合的需求。我国流通业通过“走出去”可以和这些国家的企业实现互补共赢,从而参与重构全球价值链,提升我国流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流通业是实现最终消费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消费升级、发展中高端消费、提升消费品质、扩大消费规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方面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国扩大消费以及打造国内市场有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有近14亿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逐渐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由大众化消费逐渐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需求由量的满足到质的提升。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追求,与流通企业包括流通环境、消费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流通企业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如何能够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快速、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制造企业至关重要。同时,它还要能够将生产企业的产品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有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自己并不十分明了,企业设计生产出来符合现在消费需求的产品时,流通企业要将其传递给消费者,引导消费、激发消费。在这方面,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消费环境也与流通企业息息相关。诚信经营,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更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消费环境,对流通企业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流通企业自身的创新、提质增效以及规范自身经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通过消费需求拉动供给,以流通创新整合流通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推动消费增长,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