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

综合施策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

绿色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城乡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垃圾围城”“垃圾下乡”以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实行垃圾分类,综合施策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绩初显,但仍面临一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垃圾问题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因此,努力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培育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人们学会正确地分类垃圾,合理地处理垃圾,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对我国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推动垃圾分类机制建设与政策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涉及政府部门众多,分类投放关乎环卫部门,回收利用涉及商务部门,有毒有害处理有关环保部门,实施主体则是属地政府。目前各类垃圾的回收处置标准未完全建立,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垃圾分类治理的责任主体未完全落实到位,监管体系尚未全面形成;对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严重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突出存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这一系列问题仅靠环境卫生部门和少数其他管理部门之力很难有效推进、彻底解决。因而痼疾难除,垃圾分类已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政府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合力,协同打好垃圾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垃圾分类机制建设与政策创新。

一方面,各地财政对日常垃圾处置的投入主要应放在末端,即实行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置的财政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要求相应提高,前端运营成本随之增加。各地财政持续加大投入,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前端日常收运处置费用的支出需求,欠发达地区更是一筹莫展。垃圾资源化利用难以顺利开展,垃圾处置的经费投入方式亟待改变。施行垃圾分类后,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量,减轻了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末端处置的压力,末端成本支出相应减少。因此,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应合理调整和优化资金投入方式,用垃圾末端处置节省的费用补贴前端回收利用耗费的成本。依据垃圾填埋或焚烧的补贴标准,按回收企业每年回收利用的垃圾数量给予补贴。

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精细化治理体系。社区是城乡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城乡精细化治理的重点也在社区。城乡社区或居民小区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可大大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居民将可再循环利用的垃圾投放到智能化分类垃圾箱,对纸张、塑料、金属、玻璃、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通过扫描APP,系统自动记录分类垃圾重量,并根据重量为居民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礼品,也可兑换现金使用。在小区设智能再生资源回收站,可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相结合,通过在地化方式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化,减少二次分拣工作量,大大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说,实行社区大件生活垃圾专项收集处置这一点尤为重要。各社区、居民小区应设置临时大件生活垃圾堆放点,由属地环卫人员巡回收集、集中处置。各地环卫部门要建立大件家具破碎车间,对旧沙发、床垫等大件垃圾先破碎分解成细小部件,再进行处理。对于金属、塑料包装物等可回收利用部分,分类运送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单位,实现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垃圾处置末端的填埋和焚烧量。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公布上门收集大件生活垃圾的服务电话,方便群众投放,提高大件生活垃圾的处置效率。

同时,加快厨余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也迫在眉睫。厨余垃圾通常占生活垃圾的50%以上,若能有效回收利用,垃圾减量化收效将十分明显。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的尝试。对这部分垃圾采取严格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生物降解处理和堆肥检测,最终产生有机肥料。还可以利用厨余垃圾制作沼气,既可作为普通生活燃料,也可作为汽车燃料,或作为能源进行供热、发电,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大力开展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中最为艰巨,也是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搭建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信息平台。以城乡行政区为单位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管理信息平台,是提升垃圾分类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垃圾分类单位(社区)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的一键上门回收下单,由专门的回收人员和车辆上门回收各类垃圾,同时上传记录和交投量,以及垃圾在各个节点的回收处置情况。垃圾监管部门和运营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时看到各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并在平台上公开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和末端的各项运行数据,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对实时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可以为网络化管理及垃圾分类监管提供重要的大数据支撑。

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垃圾治理新格局。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循环经济产业园,促进绿色发展。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园建设需以实现集约、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为目标,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选址尽量避开人口较密集的中心区和住宅区。

其次,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共建共享模式。循环经济产业园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来建设。一是合作分工模式,双方依据合作协议明确分工,权责对等,利益共享。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合作,发挥合作双方的各自优势。二是物业托管模式,投资方主要为入园企业建设厂房、电力及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然后拓展到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和投融资等扩大生产事务上。三是股份合作模式,采用“政府指导、协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共建共享机制,由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会组织发起产业投资基金募集工作,引入先进技术,开展专业化生产。

再次,要加强产业园区项目监督管理。定期对产业园区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估考核,重点考核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实施情况,及时淘汰落后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垃圾处理质量。同时,严格监督产业园区各企业运营过程,做好产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时向公众公开环评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做好垃圾分类推广宣传,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一是要充分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媒体等多方力量多层次加强宣传,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培育习惯的养成。二是要深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做到刚性法律宣传与柔性教育推广相结合。通过社区居委、楼宇党支部或楼组干部的宣传引导,让居民清楚地了解垃圾分类怎么分,混装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危害等,从内心形成自觉意识,并在行动上率先垂范。三是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通过展览展示、树立典型等方式,广泛宣传,组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实地参观学习分类知识、典型做法。同时,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区或居住户,通过引导、教育、激励等方法,鼓励全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