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农林种养产业扶贫工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贫困地区培训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宣传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水库移民脱贫工程、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等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产业扶贫工程。 

以产业扶贫促增收拔穷根。一是培育主导产业。我们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牢固树立全县产业“一盘棋”的思维,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二是培育产业环境。我们要不断增加公共投资,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入村入户等“最后一公里”问题,搭建产业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提供最大便利,努力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软实力。三是培育产业能力。我们要为贫困户提供更多人性化的选择,满足广大贫困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增加资本积累能力,鼓励更多的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让不断提升的产业能力成为驱动脱贫攻坚战的强劲动力,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强的后盾。

以产业扶贫促发展强信心。一是以组织振兴为引领强信心。我们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以扶贫干部善引导强信心。我们要抓好扶贫干部培训,让扶贫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积极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想致富、能致富、快脱贫,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更好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激励广大贫困群众靠自己努力奋斗改变贫困面貌。三是以能力扶贫提素质强信心。我们要依托相关机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培养一批职业农民,更好发挥好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举办产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为产业发展保障护航;我们要实施科技帮扶项目,培养一批养殖大户,带动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本领,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致富能力。

以产业扶贫促致富奔小康。一是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我们要不断拓宽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坚持长短结合、因村因户施策,认真落实帮扶项目,按照一定的扶持标准,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帮扶贫困户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我们不断推进贫困村的旅游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吸纳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渠道,确保贫困户短期内实现增收,在促进旅游扶贫取得实效上再下硬功夫、实功夫、细功夫,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性发展,保证贫困户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三是更好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我们要保持产业扶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并不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资金、项目、举措扶持力度,善用“绣花”功夫,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聚力,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脱贫,对贫困人口外出务工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

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我们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侧重把“输血”变成“造血”,注重在“造血”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造血”功能,让产业扶贫更加焕发勃勃生机,更好助力决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12/107017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共延川县委办公室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