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也专门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颇具特色,也正是这一教育模式为其工业4.0奠定了夯实的人才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双元制”教育模式将有利于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双元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保障,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必须和一家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在学期间,一周有1—2天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3—4天则在企业跟师傅学习生产流程,掌握解决生产难题的方法。

“双元制”教育的优势在于“多赢”:学生毕业后能够以娴熟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企业在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下能够优先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得以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保持企业活力和社会稳定。“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以多重手段发挥管理与服务职能。一是立法,德国有专门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范了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如法律规定职业学校的学生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安排以及学生生活津贴等,各方都要严格依法履行合同。二是出资,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行业协会、工会、私立机构等共同分担教育经费。其中,职业学校方面的开支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负担,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费用和生活津贴则由企业承担。这其中政府出资比例约占30%,企业约负担70%。三是监管,如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上300多种职业制定职业教育标准,以保证教育质量。四是协调,联邦、州委员会负责协调企业、学校及学生间的诉求与矛盾。

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向。企业是第一时间反映市场的晴雨表。根据国内外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等,企业会确定自身的市场战略和人才需求,并相应地确定招收学徒的领域与数量。如近年在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就加大了招收学徒的数量。可见,“双元制”教育的突出优势在于切中市场,保证社会所培养的人才恰恰是市场所需要的。这有效提升了教育的精准性,解决了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需矛盾,最终避免了社会资源浪费。

行业组织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德国现有79个独立的工商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具有公共社团组织性质,其下设有行政管理部、法律法规部、税收部、国际部、职业教育部、工业创新部以及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职业教育部是其中最大的部门。根据法律规定,所有德国境内企业均须加入工商业联合会,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在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后必须先到当地的工商业联合会登记注册,再到职业院校报到,由此才正式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工商业联合会负责在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学校与学生间斡旋,其调解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工商业联合会还为企业、学校与学生提供咨询支持。

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着高度认同。一是社会不唯学历,很多德国人认为,掌握一门手艺十分重要。二是人力资源市场重技能,大学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敲门砖,职业教育背景能获得与大学本科教育背景基本相当甚至更高的认可。三是技术人才受尊重,德国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那些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企业“师傅”资格的技术能手收入可观、工作稳定,社会地位不低。四是职业教育与大学普通教育双向互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继续读大学,而大学生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毕业生也拥有学士学位,他们的工资和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区别,未来可以和大学生同样有机会向管理层发展。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职业教育培养力度,以弥补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缺口,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强。德国企业会主动提出培养需求,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在我国,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则要发挥好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三方合力。政府要发挥前瞻性引导作用,引领职业院校按照全球产业发展大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设置培养专业方向。职业院校则要紧贴市场需求确定培养方向,要敏锐捕捉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家政、养老服务、托幼、电商、汽修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还要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由企业提出岗位培养需求,以量身定制人才。二是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实践经验。德国职业院校教师都经过企业历练,并定期到企业去,企业中也有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师傅”亲自带学生。“名师出高徒”,我国职业教育中也要注重定期让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充电,选拔青年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还要从行业协会或企业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授,并尝试让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到院校任教。三是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德国的技术工人普遍受到尊重,社会崇尚拥有一技之长的踏实的工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要将弘扬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管理、实习等各个环节。员工录用和人才选拔要以工匠精神作为重要依据。要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