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撕掉贫困“标签” 锦绣山河入画来

贵州六盘水:撕掉贫困“标签” 锦绣山河入画来

山河入画,景美业新。

春风骤醒,捷报频传。

当时间进入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安、水城等24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同意退出贫困县系列。至此,六盘水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出,标志着六盘水在脱贫攻坚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战果。“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梦想,已逐渐成为现实。

道路千万条,脱贫第一条。

这一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奋战在战“疫”和战“贫”这两场战役里。

回望,让战力更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实际行动,改变着这里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

智有所谋。谋有所措。措有所执。执有所果。

近年来,六盘水以“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的决心,通过对脱贫攻坚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带领全市350万人朝全面同步小康的方向持续迈进。

2014年至2019年,六盘水的贫困人口从原来建档立卡的60.37万人下降到1.26万人,615个贫困村(含162个深度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3.30%下降到0.50%。

这组充满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数据背后,是贵州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持续发力的扶贫开发,让曾经“高、少、细、瘦”的凉都大地,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城乡统筹发展、城市转型升级,回荡着奋进激昂的歌谣。

山河之上,一幅幅景美、业新、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渐次铺开。

山更青、水更绿的中国凉都·六盘水

这是一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决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重大决策部署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中国凉都·六盘水,于滇、黔两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盘江、北盘江流域两岸。

1964年,国家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

这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说起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伟大斗争,这在六盘水始终绕不开“三线”和“三变”的话题。

这里曾因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生态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贫困程度较深。

解放前,祖代沿习传统农耕旧制,耕作粗放,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赶山吃饭,生产水平低。

多年前曾“光秃”一片的青山,如今花团锦簇

那些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得最多的是包谷、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尤其是人口多、耕地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些边远农村的农户,辛苦耕种一年下来,基本上只能保住温饱。

种植传统农作物“谱子”不大!是“零钱”积凑成“整钱”的一种方式。倘若赶上“欠收”之年,便呈现出“种一年只够吃半年”的光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穷得“叮当响”是一部分人对当时最为深刻的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般的家庭,吃肉和穿新衣服除非等到过年。”

“能吃上米饭,是有客人到家的时候。”

“平日里,淡汤辣子水和包谷饭,就是一日三餐。”

“油水不足,吃得多,饿得也快!肚子咕咕叫,是常有的事!”

......

当然,这些都有着历史因素。

数十年励精图治,数十年风云激荡。上世纪60年代,一支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的大军队伍从全国各地开赴六盘水,在这里拉开了大会战的序幕。

部分六盘水人以此实现了从“农民”变成“工人”的梦想,全家人就此有了生活方面的保障。

奋力是为了迎来更好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摆脱贫困,摆脱贫困是为了全面同步小康,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

回忆起“三线”建设初期的生产生活场景,今年67岁的盘江煤电集团火铺矿退休职工龚树生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三线’建设是助推六盘水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拓宽人们视野的关键一步。”

那些年,很多人由于进城少,对外面的世界也知之甚少。

据龚树生老人讲起,1970年代,他上班的火铺矿开通火车的第一天,有个老农看到火车开过来,吓晕了!还有农民开玩笑说,“妈呀!这个东西,爬在地上都跑那么快,站起来跑不更是快得吓死个人吗?”

同样,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近50且实现走出大山、长居在城里这一梦想的六盘水市民张光祥感触颇多,他脑海里的“过去“,挥之不去!

“穷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激发更多群众的内生动力,树立起发展致富的信心,下定决心,才能通过勤劳与智慧,改变原有的生活状况。”说这话时,张光祥抿了一口清茶,接着他将茶杯轻“挄”在茶具上,继续说道:“扎钢筋、搞搬运、给人家起房盖屋等等,好像只要是能挣到钱且不违法的事,我都干过;我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伸出双手,张光祥的掌上布满了老茧。

......

如今,不少过来人总会借忙碌之余的闲暇时刻,在庭院里悠闲自得地回忆着过往。

“烧火靠柴,重活靠抬。风里去,雨里来,泥滑烂路双脚开......”这是一些年长者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谚语。

小道通村,让乡村美起来

在市民刘鹏飞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大家的理想就是:“哪天这条路能像城里一样修成水泥路就好了?哪天赶集不用走这条泥泞的小路就好了?哪天这晴天漏风、雨天漏水的房子变成平房就好了......”

说起孩童时代的生活,刘鹏飞如数家珍。

这些年,刘鹏飞在城里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以往从农村到城里赶集市,我就羡慕人家坐在铺子里招呼一下顾客就数钱,现在我也和以往的他们一样,虽然收入算不上‘日进斗金’,但过日子还是可以的嘞!”刘鹏飞说,“是国家启动改革开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些当年只停留在幻想阶段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早已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现实。

大道通南北,出门可乘车。

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次腾飞的发展,让“贫穷限制了想象”这一句俗语,不在成为神话。

大道通城,让距离近起来(廖毅/摄)

这些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而为下,六盘水人早已逐渐打破了阻碍发展的制约瓶颈。

自2004年2月19日水柏铁路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营,到如今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飞机航线等相继开通,不仅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也增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同时拓宽了道路沿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发耳、营盘、三家寨等地的精品水果、早春蔬菜达乘上了销售的便捷快车,径直走向更为广泛的市场,逐步改变着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铁路附近,林舒杰童年时期走过的那条羊肠小道,因常年没人走动,早已被杂草掩没了。

“以往倒是不敢相信,但现在如果有谁说理想不能变成现实,我就和他‘翻脸’。”朋友间的一句调侃,引得盘州市英武镇黑生地村一组村民胡兴有家院落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谈历史,论古今,展望未来。却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十年前,提到六盘水,很多人想到的大抵离不开煤和钢铁。“煤都”已在“凉都”得以蜕变。

十年前,这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曾经引以为傲的钢铁和煤炭一度“卖出了白菜价”,严峻的形势,把产业升级转型推到了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面前,并开始重新审视一度“怠慢”的农业。

2014年,经审时度势的六盘水,将农业产业发展融入“三变”改革之中,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大发展格局。

目前,15.9万户61.6万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参与到“三变”改革中来,共实施扶贫产业397万亩,建立合作社4195个,31.33万户农户实现分红,其中贫困户3.14万户,户均分红2544元。

2017年以来,六盘水率先启动实施的“三变”改革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荣登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

“三变”改革之盘州市标准化刺梨种植基地

在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下,六盘水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向生态索取效益,助力脱贫攻坚。

六盘水还紧扣“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持续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有效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

有着“凉都三宝”之美誉的刺梨、猕猴桃、水城春“早春茶”这一倍具辐射性、带动性的脱贫产业横空出世。

林农产品风行天下。

涉林产业方兴未艾。

尤其是百万亩刺梨种植,让六盘水的林业产业发展,以其规模性、辐射性、带动性、引领性产业之特点,走出了一条“生态+”的绿色现代化之路。

“山、水、林、田、湖、草、城”深度融合于生态文明共同体,也守住了“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

时下,打通林产发展的“任督二脉”,六盘水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7.55%跃升至2019年的61%。

不用述说诗和远方!那些随处可见的刺梨山果,伴随着娇滴的朴实之媚,遍布于山坡和田边地角。

丰收和喜悦里,你可以随手捻起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词,作一篇与“绿”有关的美文,奏一曲“改”之乐章,然后看满地金黄,收割幸福。

2019年,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迎来大丰收野钟村村民冉家贵卖刺梨鲜果实现收入15531元(资料图)

在采煤数十年后,战“贫”中的六盘水,正以一种全新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逐渐摆脱对煤的依赖。

这是一场不甘于贫的伟大决战,是六盘水人致力于脱贫攻坚、聚焦于发展的新时代注解

盘州市英武镇。撤乡并镇前,马场乡一个名叫老牛场的村寨,1997年还未通电的时候,夜晚只能靠煤油灯或“火把”照着吃饭。

“墨水瓶做的敞口油灯,没盖子,风轻轻一吹,满屋子便漆黑一片。借助窗外的月光,便可看到树影婆娑。”

“后来的油灯是用‘罐头’瓶做的,瓶口绑一圈细铁丝,再系上一个‘提系’,拧着夜行不容易被风吹灭!”

“以往要随时关注煤油的用量情况,每到赶集时,煤油少了就得赶紧备足。”

......

说起记忆中的生活,曾经的清贫画面历历在目。

从人背马驮到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从“肥林子”年复一年地点亮360多个夜晚,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冰箱、彩电齐全,再到如今齐心协力战脱贫,众志成城奔小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谋福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铿锵的步履一刻也不曾停歇。

守住生态!让盘州市英武镇黑生地村(旧屋基)的青山更绿

非常之阶段,需做非常之谋划,要行非常之举措。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亿万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启动了反贫困的伟大斗争,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号令之下,六盘水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决策部署,以“问计于需、服务于民、服务于企”为工作抓手,用凉都行动战响了一曲曲小康之歌。

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六盘水出台了脱贫攻坚有关“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等行动方案以及10余个重要文件,明确攻坚任务、优化攻坚路径、完善攻坚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举全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干部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责任落实精准,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全市5.80万名各类帮扶干部对15.9万户61.60万贫困人口展开结对帮扶。

同时,六盘水把中央决策和省委“五步工作法”转化为六盘水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在各项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创新实施“四个三”攻坚法,六盘水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打赢”为目标,聚力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四个三”攻坚法还入选《中国扶贫》脱贫攻坚100计中的第24计。

人居环境整治,让水城县新街乡二台村的村容村貌更靓了

每一个指挥部办公室的墙面上,都挂满了“作战图”。

党员干部主动请缨的申请书上,一个个红艳艳的手印,象征着一份份使命、责任与担当。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成为战“贫”之决心。

这是一个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伟大决战,在这里,战有所为、战有所果

水城县啊戛镇高中村,山高坡陡、谷深土贫、吃饭靠天。攻坚初期,该村的贫困发生率为67.26%。

这里基础设施极差,出门靠步行、生产靠人背,交通、信号等极为不便。

2015年3月,六盘水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到阿戛镇高中村的第一书记苏维,在高中村战“贫”3年,本已到了驻村工作期满的日子。但由于他所驻的高中村在2018年的时还尚未实现全面脱贫,再加上与当地贫困群众有着难以割舍的帮扶情怀,他主动申请留下——再驻2年。

是的,“再驻2年”这一句发自内心的战“贫”话语,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无私奉献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6年12月以来,在苏维的带领下,高中村112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养牛,28户贫困户参与养蜂,52户贫困户入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传统手工艺(蜡染、刺绣等),其他贫困户积极参与养鸡、养羊及乌洋芋、牧草种植,贫困户每家都有扶贫产业,在外务工的青年也自愿回乡参与建设和发展产业。

截至2018年9月,仅高中村启动的养殖场市场估价就高达3000万元。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是摆脱贫困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中间,产业扶贫无疑成为战“贫”者们的首选。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扶贫干部就是一份战“贫”力量。

扶贫干部马敏仙开展帮扶走访工作

是的,俯下身才能接地气,沉下心方可解民忧。

马敏仙是六盘水市钟山区道路运输局副局长,自2017年2月23日以来,她一直奔赴在扶贫帮扶第一线,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巾帼“战士”。

在钟山区道路运输局帮扶点——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结对帮扶工作中,马敏仙主动认领了3户贫困户,并在此开启了自己的帮扶生涯。

每一次走访,马敏仙都会细心观察、耐心交谈。在她帮扶的贫困户中,哪家没有盆?那家没有被子?缺什么物资?等等,她都一清二楚。

“日常所需而没有的,我们就得想方设法补上;要严格按照‘一达标、二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开展工作,才能让扶贫帮扶取得实效。”马敏仙说,在与帮扶对象接触的日子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帮扶情。

帮扶对象罗正芬还和马敏仙成了“老姊妹”。

......

这是一场反观历史,撕掉“贫困”标签的伟大决战,只有对照于历史,才能真正找到一味战“贫”良药

六枝特区牂牁江,疫情战“疫”里的江面,依然泛着粼粼波光。

江畔,成片的百香果和往年一样,长出个性、长出色彩,且扎根在淡黄色的泥土深处。

热带精品水果枝繁叶茂,让这里变成了绿意盎然的产业带,那些原本只生杂草不长植被的荒山荒坡,因有了劳作的身影攒动,如今活力无限。

牂牁江畔的百香果精品水果种植,让荒坡成了绿地

今春,耕种时节如期而至。采摘、松土、施肥、翻耕、放线扩大耕种面积,依然是当地到基地务工的村民忙个不停的活儿。

截至2019年12月,六枝特区顺发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百香果基地面积为800余亩。

今年,该公司正以春耕备耕为契机,力争将百香果种植面积扩增至3000余亩。

“这片百香果基地,我们均按照每亩400元人民币的土地流转费支付给老百姓,涉及150余户农户。我们根据季节需求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天的务工酬劳按80至12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支付。”六枝顺发公司总经理赵庆彪说,“待扩增的面积完成后,产业的带动性和辐射性会更广,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长势良好的百香果

极目眺望,与百香果基地相映衬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靓丽小楼临江而立,“山、水、人”和谐共生。

入夜,一阵阵清风迎面抚过,牂牁江畔的1100亩沃甘基地也趁势摇曳。

待到挂果销售时,大好“钱景”一片。

......

盘州市保基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六盘水“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的主战场。

地势起伏大,地处偏僻,土地瘠薄,是保基留给外界的印象。

不过,伴随着这些年来乡村振兴的实施,让这里的产业之花、旅游之花、致富之花齐头绽放。

每当时令进入春夏之交时,田野里便呈现出令人陶醉的风景。

建立在产业之上的保基风光

在“转移就业脱贫、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等工作中,保基乡让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200户7614人降至2019年的158户377人,贫困发生率从52.33%降至2.38%。

“返租倒包、大户承包、协议发包”是保基战“贫”的方式之一。通过产业种植和管护,发放劳务费1490.06万元,覆盖农户1472户4725人(其中贫困户96 4户2728人),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

......

位于水城县杨梅乡迎新食用菌基地的大棚里,一行行菌棒在铁丝做成的“网状式”围栏的支撑下,整齐有序地排列开来。

菌棒上,一朵朵鲜嫩的“花菇”奋力生长。

“我在这基地务工,采菇四角钱采一斤,正常情况下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最少的时候也能挣个四五十元,比以往在当地找不到活干强多了。”杨梅乡姬关营村迎新组村民刘玲微笑着说。

水城县迎新食用菌基地内长势良好的“花菇”

截至去年12月底,水城县有菌菇产业种植基地28个,涉及乡镇14个,占地面积约3050亩,建有3377个出菇大棚,建成两座年产菌棒能力共1.2亿棒的菌种场。

......

在水城县蟠龙镇发贡村黔味蜜加工厂院坝内,一幅主题为“水城县2019年中蜂产业作战图”显示:中蜂养殖产业已遍布水城县25个乡镇或街道。

截至去年10月,水城县共建蜂场332个,养殖示范蜂场2个,中蜂繁殖场1个,共有蜂群35688箱。

各类产业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当地脱贫攻坚不断注入了新活力。

被当地人称为中蜂养殖“土专家”的朱辉红说,“在我们这里,通过养蜂实现年收入5到6万的贫困户已有4户,赶上花期好的时候,有的养殖户还可以实现年收入10到15万元的目标。”

这是一场与贫困正面交锋的伟大决战,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才能巅峰对决出摆脱贫困的又一条全新路子

在钟山区水月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伴随着一阵阵轻风抚过,四周的山坡上,一抹抹绿意在艳阳的照射下,给人一种微醉的欣喜及惬意之感。

钟山区“幸福里”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在学习手工工艺品制作

坐落在该安置点的月照社区幸福里居委会门前,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谈笑着进出于党群便民服务大厅。该居委会一楼服务大厅右侧的农耕文化园内,今年69岁的谢国成老人,正和邻居们闲坐在一张四方形木桌前,喝茶闲聊。

囤箩、斗、锅圈、木制风箱、闹筛、背架、钉耙、纺车以及民族服饰等数十种农耕文化元素的物品整齐有序地陈列着。

谢国成(右起三)在农耕文化园内与邻居们拉家常

文化园正厅内,写满山歌歌词的红纸紧紧地张贴在墙面上。

“虽然我们现在能居住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但农耕文化可不能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通过对这些有着农耕文化元素的物品有所了解,才能让他们悟出点什么。”谢国成说。

搬迁前,谢国成在六盘水市青林乡灰依村任村干部。2018年6月,他们一家人告别老屋、搬进新居。为了发挥余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9年1月起,人退心不退的谢国成开始无偿管理农耕文化园。

搬迁居民张梅在画裙边

忆苦思甜,谢国成用手指了指墙壁上写满山歌的红纸,微笑着说道:“水月园区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党的政策实在好,为民搬迁到此方。”

“这些都是我们搬迁户自己创作、传唱的山歌,是感恩山歌,是幸福山歌。”谢国成说。

......

在六盘水市保华镇奢旮村,村民黄德贵家的灯光很亮。陪伴着黄德贵度过了十余个春夏轮回的那条黄狗蹲爬在靓丽的楼房门前,享受着夜晚的安宁。

从曾经的土墙茅草房,搬迁至如今的新居,黄德贵已然告别了老屋。

走出了大山,他和奢旮村村委会成了“邻居”。

黄德贵家那栋坍塌的老屋残痕,让早些年偏僻幽静的独居生活画面,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然,告别老屋,黄德贵也会偶尔回到他曾经独居过数十载的那个“家”去看看。

只不过,在那里,除了一些原本熟悉的朽木和杂草,他什么也看不到。

如今,黄德贵过上了有沙发、彩电、冰箱、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的幸福日子。即便是夜深人静的时刻,只要按下“遥控”键,五彩缤纷的世界就随即呈现在眼前。

黄德贵记得,去年刚“下山”的那天,帮扶人员还带他到城里去洗了一次澡。

“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城里,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看城里的世界。”黄德贵说。

与黄德贵的情况差不多相似的当地村民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各类帮扶措施的执行下,让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边远村寨的群众,世代在石缝里求生存,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毅力。

那些千百年未解甚至不知道怎么解的贫困问题,似乎一夜之间被破解了。

这是一场“穷则思变”的伟大决战,在这里,抓好教育扶贫无疑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

用六盘水当地一些人的话说,“真”脱贫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抓起。

2019年8月,六盘水市木果镇木果中学,一个包含计算机、音乐、美术、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程的“兴趣班”,在经过试运行后正式开班。

这场“控辍保学”行动,给86名被劝返回来的学子有了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控辍保学”!让木果中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

此前,木果中学也曾多次到“厌学”的那些学生家去做走访,但学生们都认为,“家庭条件不好,不如放弃读书,早点外出务工挣钱来补贴家用。”

“如果不把书读好,孩子既无知识,也无一技之长,出门打工也不是个事!还是让他们重返校园读书吧!”木果中学兴趣班班主任熊广家访动员时说。

“几代人了,读不读书都一个样!读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有的家长不为所动。

“哪能这样想呢!读书是发展致富的出路。”

......

好在几番劝说下来,大家的思想才基本上统一到了同一条战线上来。

工作中,木果中学从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实际出发,在每个月的第一天,都会为在本月出生的孩子们筹办集体生日会。生日会上,老师、结对帮扶党员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共祝生日,让他们找到了久违的关爱和温暖。

如今,重返校园的那些学生都和老师交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重拾读书岁月,他们给理想留足了时间。

......

一环一紧扣,一措一执行,一步一印记,一年一新景。

不管是在健康医疗扶贫、教育扶贫还是产业扶贫等领域,六盘水都严格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攻坚目标发力。

尤其在当前处于战“疫”和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的关键时期,六盘水紧紧围绕做好疫情防控、挂牌督战、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复课保学等相关工作,凝心聚力,为夺取战“疫”和战“贫”的最终胜利而不懈努力奋斗。

这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

在这里,六盘水还有3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合并后行政村193个)和1.26万贫困人口,需在6月底前全部实现脱贫。

水城陡箐镇石头寨村村民刘贵兰通过“妇女创业贷”发展肉牛养殖

接下来,六盘水将在中央和省的最新决策部署下,持续围绕“攻、防、守”三字上下足功夫,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总攻。

......

一灯如豆!纵然让新时代的万家灯火,点亮乡村的夜景。

据明嘉靖《普安州志》所录,作为六盘水市西大门的盘州市,曾有着“窗印松脂火,炉飞石炭煤”的诗句。当然,这番景象已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

你看,工地上劳作的民工,将日子紧紧拽在手里、扛在肩上。他们的幸福生活正大踏步向前、向前、再向前。

你听,花开的声音,于这个季节深处,是万物生长的模样。春耕春种进行曲,一遍遍响彻广袤的热土。

春雨润泽的凉都大地,丰收季到来,智慧、勤劳让凉都人民的脸上,逐渐堆满了灿烂如花的笑容。

......

日前,六盘水送85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贵阳“包机”飞大连就业

是的,这是“大战疫”里的贫困“大决战”。

在这里,百年初心不改,百年前赴后继。只要我们继续勠力同心,奋力攻坚,一定能让“双战”大获全胜。

“心在行动,给理想一点时间。”我们坚信,同步小康之年,祖国的壮丽山河已然更加美丽,景随人愿定会入画而来。

让我们相约于这个崭新的时代,拥抱一场“别样”的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