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余世存:把读经典当作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2)

二、现代人如何阅读经典

(一)用经典打量我们的生活

经典是文明演进的界石、台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些界石、台阶需要我们去一一领略。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经典是我们成全自己、安顿自己的方式。

马云认为,古圣人完全能够解读今天的人心。他曾感叹,“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有了这样的感受,读经典就上了一个台阶。所以,马云能够从众多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虽然全文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大至天地,小至尘泥,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比如,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人说,《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它就像一把“尺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与一般阅读有所不同,阅读经典是一种对自己的打开,把自己从外在的世界中找回来。这一特征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读进了经典、读出了自己的“尺子”。互联网时代,知识易得,智慧难求。遗憾的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经典,倾向于在网上冲浪获取知识。

(二)我们与经典之间存在“时差”

我们要对经典有信心。经典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我们不应抛弃它。如果某部经典我们暂时读不下去,不要对它丧失信心,要先找到能与当下对接的经典,让它加持着我们的精神往前走,等我们再读这部曾有“时差”的经典时,会发现它很了不起。比如,我与《孟子》的“时差”有十年,与《金刚经》的“时差”有二十年。曾经我因为感到《金刚经》艰涩而与之失之交臂,直到二十年后重读,我一下子就读进去了。也就是说,我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把我和《金刚经》之间的“时差”倒过来。

我们要找到自信。很多人认为自己活得非常偶然,这个世界跟自己没有关联。经典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跟这个世界最深刻的联系。如果你找到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那么你就能够得到身心的安顿,进而继续创造更新、更高级的文明。

(三)品读《论语》,认识孔子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认字识文,是难以打开自己和经典之间的“封印”,更难以获得智慧的。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从中要能够看到孔子的为学进程:乃少年时发于礼,中年时进于仁,中年以后治《易》有所得,乃挟其礼与仁,融通于易道。具体来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是孔子学礼有成;“四十而不惑”,这是孔子仁之心得的真切体认。礼与仁,一外一内,不脱人道范围。“五十而知天命”后孔子则进入天人思想阶段,“知天命”是由“人道”上贯于“天道”;“耳顺”是由“天道”反照“人道”;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天人融通至于无碍。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去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行为中,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