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以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

黑龙江省以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

编者按    

3月6日,党中央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近年来,农业大省黑龙江打出保障兜底、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扶贫扶志等一套“组合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62.3万人减少到1.26万人。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黑龙江省泰来县、林甸县、青冈县、明水县、同江市等地,就黑龙江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行了调研。

春分时节,春回大地。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和平镇西刘屯,趁着这几天升温,马凤琴正忙着平整土地。去年按村里规划种的特色作物收益不错,今年她打算接着种。“种子、化肥前段时间驻村干部都给俺送家来了。”2018年,在村里的帮扶下,马凤琴脱了贫,现在就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黑龙江28个贫困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20个,包括泰来县在内的11个县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此外,黑龙江产业发展单一,产业项目支撑乏力,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脱贫攻坚面临不小的压力。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黑龙江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省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提前一年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政策兜底 衣食住行有保障    

“是政府的扶贫政策救了我的命。”黑龙江明水县爱国村唐志贵说,2016年他查出患有食管癌,老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这让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得益于明水县的健康扶贫政策,县卫生部门将他录入大病患者管理系统,启动定点医院大病救治程序,并组织专家给他做了手术。“前后住了7次院,花了11万多元,自己只掏了2000多元,好多报销手续还是村里扶贫干部帮着跑的。”唐志贵感激地说。

明水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因病致贫返贫占全县贫困人口50%以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县把健康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围绕致贫返贫原因清、所患病种清、诊疗对策清、救治目标清、帮扶措施清的“五清”目标,开展精准识贫工作,建立《健康扶贫数据库》。制定了《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患食管癌、胃癌等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为每一位救治对象制定治疗方案,开辟“健康扶贫绿色通道”,安排其入院接受治疗。

与此同时,明水县还在各乡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把贫困人口、慢病患者等人群纳入重点签约对象,优先签约,优先建档,优先专家预约诊疗。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工作日制度,县级专家定期到村卫生室出诊。每年为四种慢性病患者提供4次以上的随访服务,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就医路径等指导。2017年以来,全县常住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走进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道路平坦、整洁干净,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前些年村里可不是这样。”村民邹翠玲说,“以往都是沙土路,一到大雨天,烂泥成坑,大人要背着孩子走上二里地再换车到县里上学。村里菜也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园子里。”

2017年6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团结村的情况后,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昔日落后村、上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美丽村。随着生活的改善,环境的变化,全村精神面貌也为之一变,村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内生动力。

为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黑龙江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采取“省级部门督导+市县乡村联动”方式,组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行业部门干部、乡村干部等15万余人,深入村屯、农户和工程现场,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排查,消除死角、堵塞漏洞,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针对因病、因学、因无劳动能力致贫返贫人员,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13大类100余项政策,建立政策兜底体系。对因病致贫的,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治”三重医疗保障线。对高龄贫困人口,在发放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发挥村级组织、帮扶责任人的作用,解决实际困难。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靠开发式帮扶手段无法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在抚远市浓桥镇东方红村,70岁的村民屈晶不仅靠扶贫政策脱了贫,还住上了期盼已久的新房。“以前住的房子破的不像样,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屈大娘说,“家里没有地,老伴去世前看病还欠了4万多元外债,靠卖粉皮勉强生活,要不是政府帮扶,俺这辈子也住不上新房。”

2017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重要内容,以两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为目标,坚持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改造为基本原则,采取修、买、换、租和建设农村公租房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黑土地上绘春景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新华社发

2.产业带动 激发“造血”内动力    

在绥化市青冈县金达麻业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复产,很多贫困户也陆续复工。企业与柞岗镇政府签订帮扶协议,通过订单种植、吸纳务工、资产租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青冈县是个传统农业县,地少、田薄、多盐碱。全县165个行政村中,贫困村就有90个。近年来,青冈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思路,打造玉米、汉麻、葵花南瓜、畜禽四大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前,全县已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两项增收项目,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今年2月,青冈县一举脱贫摘帽。绥化市在脱贫攻坚中,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县域发展”三位一体,接续联动把基层实践模式发展为长效机制。全市10个县(市、区)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县域发展、社会就业形成强力支撑。

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河村,红火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村民开办具有东北民俗特色的农家乐,举办传统农耕活动,打造以小南河辣椒酱、酒坊为代表的特色乡村产业。两年时间,小南河村从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发展成为全省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

在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黑龙江省发挥农业大省的先天优势、独有优势和比较优势,抓住产业项目扶贫这个牛鼻子,实施产业扶贫攻坚三年行动,实现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全覆盖。

在产业项目发展中,黑龙江省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紧紧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各地市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扶贫产业项目。在抓大同时,也不放小,结合全省乡村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小作坊”“小菜园”“小果园”“小牧园”等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小产业发展。

林甸县拥有152万亩天然草原,年产优质羊草近20万吨,畜牧业是当地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林甸县发挥畜牧业优势,依托31处奶牛规模牧场,采取“政府+金融部门+牧场+贫困户”的方式,推行奶牛牧场项目扶贫模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户年均增收2000元;借助县内龙头生猪养殖项目,大力推行生猪养殖项目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3937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同时,采取“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支持贫困户因户制宜发展鹅、鸡、羊等特色养殖,拓展贫困户自主增收渠道。

富裕县小河东村,大雁养殖成为当地增收项目;伊春铁力市双丰镇,“‘互联网﹢’一亩田”让传统水稻种植收益倍增;林甸县巨贤村,“扶贫小菜园”已累计为320户农户带来经济收益55万元……系列特色产业托起了贫困户致富的新希望。

黑土地上绘春景

望奎县海丰镇八方村的村医冯光辉巡诊途中询问贫困户身体情况。刘心杨摄/光明图片

3.思想转变 提振干事精气神    

“穷不要紧,最怕精神上萎靡不振、没有志气,以及‘等靠要’思想。”调研中,很多扶贫干部感慨道。

绥化市明水县永久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先从思想入手。乡里通过道路宣传牌、标语口号、宣传手册、广播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先后举办“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十星级文明户”等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贫困户树立“当贫困户不光荣,只有致富才会被人尊重”的观念。

受疫情影响,泰来县平洋村乔福军和爱人把原来需要在扶贫车间做的编织车坐垫工作挪到家里完成。今年45岁的乔福军,5岁时受伤导致骨膜受损,胸背部严重畸形,他的妻子刘宇佳患先天性软骨病,行动离不开拐杖,母亲看病欠下外债,女儿正在上小学,经济来源仅靠6亩多地。“在我对生活绝望的时候,扶贫干部一直鼓励我,又送政策、又送技术。”乔福军说。

为增强贫困人员战胜困难的信心,泰来县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在全县8个乡镇创建25个扶贫车间,安置困难人员就业,聘请技术人员给贫困人员免费培训,让他们都能有一技之长。

黑龙江各地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通过思想引领、解决就业、免费培训、文化宣传等激发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

林甸县红旗镇先锋村通过成立爱心超市,把扶贫与扶乡风结合起来,培育乡风文明。村民通过孝老敬亲、自强不息、团结邻里、庭院整洁等文明行为兑换的爱心积分换购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拜泉县在全县186个行政村开设农民夜校,充分利用现有乡村会议室、图书室、文化站、广场、农家院等场所灵活办学,通过“农民夜校+电视”“农民夜校+移动终端”等方式,提升农民素质,帮助贫困户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黑土地上绘春景

明水县通过开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华社发

4.“互联网+” 线上线下找销路    

走进同江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线下体验店,在精准扶贫产品展区摆着各式杂粮产品。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同江市的电商扶贫产品,产自临江镇合兴村。

同江市老弱病残贫人口占比大,村民进城务工人数较多,大量小菜园荒芜。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江市把互联网带动方式引入农村,开展“互联网+庭院经济”为一体的电商精准扶贫,通过开展杂粮种植、畜禽养殖、手工制作、农家小厨等多种经营模式,线上和线下销售贫困户的小园农产品,实现小园搭网创收。

一根网线,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作为黑龙江省“互联网+精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明水县以“我在乡村有块园、我在明水有亩田、我在明水有基地”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企业定制、电商销售、帮扶责任人助销等私人定制形式,建立稳定销售渠道,使明水县87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走出了一条电商搭台、政府服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扶贫之路。

木兰县是黑龙江省级贫困县,驻村干部为“拔穷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品牌,对接市场不畅,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像这样的情况,在黑龙江省多地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联合多个政府部门,搭建了综合性扶贫电商平台“小康龙江”,统一标准、规模生产,线上线下联合营销,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受益于“小康龙江”平台,木兰县五棵树村的农产品现在远销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曾经的山里货成了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小康龙江”电商平台已上线农副产品900多款,上线近一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黑龙江省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17年,出台了《电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以全省28个贫困县为重点区域,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引导支持电商企业与贫困县对接,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并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地区增收脱贫渠道。2019年,黑龙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0.4亿元,比去年增加6.7亿元,带动3万多贫困人口受益。

黑土地上绘春景

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脱贫户正在编织苇帘。新华社发

5.思考与建议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是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越是到这个时候越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3月11日,在黑龙江省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说。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调研中,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和省内关注研究脱贫攻坚的专家也对下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建议。

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截至去年年底,黑龙江省累计脱贫61万人。但已脱贫人口中一定数量低收入群体存在返贫风险,非贫困人口中也有一定数量人口收入并不稳定,存在致贫风险。应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针对脱贫易返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加强动态跟踪监测,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健全完善临时救助体系。

将扶贫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融为一个产业体系。在脱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各县应从宏观上统筹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在项目选择上应将扶贫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融为一个产业体系,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同时,将“一村一品”纳入县域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业”。以县域产业的整体性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以乡村特色产业的差异性避免同业竞争,即形成大产业、小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依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黑龙江村级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应积极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着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选育好的带头人,加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规范集体资金使用,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加大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村村大学生”计划,按照委托培养等方式,既要注重发挥高校作用,培养综合类高端人才,又要注重发挥职业院校作用,培养专业类职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培养更多的助推农村发展的创新人才,通过政策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创新创业。

(调研组成员:赵洪波、张士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