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打好党建组合拳,才能站稳扶贫一线,为拔掉贫困“钉子”、全面脱贫打开新局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凝聚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才各方力量,整合卫生、文体、农业等各类资源,把党建与扶贫同部署、齐推进,以党建扶贫促精准脱贫,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分析宣恩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履行思想引领职能,抓好顶层设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关键在党员干部,核心在思想认识。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必须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党建就是抓扶贫、抓党建就是抓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信心、共同发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思想教育,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载体,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确定合格党员标准,履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责任,从而达到凝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思想共识的目的。坚持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社会合力、加强基层组织,以过硬的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以精准扶贫的成效体现党建工作实绩,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履行选人用人职能,抓严队伍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保证。“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干部是关键,只有充分凝聚干部力量、发挥群众优势,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狠抓脱贫攻坚,才能尽快让群众脱贫致富。要坚持正确干部选任导向,始终坚持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四有”“四铁”等新时期用人要求,严把政治关、廉洁关这个底线,坚持品行端、能力强这个高线,把善抓脱贫攻坚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充分运用综合分析研判,在精准扶贫一线发现干部、识别干部、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抓住日常考核的重点,建立科学定责、常态明责、重点督责、全面考责、严肃问责“五责”考核机制,延伸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能力考察范围,从“八小时”拓展到“全天候”,倾听贫困群众的评价和意见,提升选人用人精准度。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坚持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作风建设,针对扶贫领域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找出问题苗头、找准问题“病灶”,对精准扶贫工作不力或弄虚作假的予以严肃问责,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党员和干部依纪依规严肃处理,以铁的纪律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实施谋好篇。
(三)履行组织建设职能,抓实基层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要把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让基层党组织政治上强起来、服务上优起来,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振兴”,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与扶贫开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任务有机融合,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谋“富”路上,实现党的建设和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要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推动各级书记坚守党建“主阵地”、种好脱贫振兴“责任田”,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用活用好社会资源,做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就把党组织阵地建设“捆绑”起来,有产业培植壮大的地方就把集体经济融入进去,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就由党员带头顶上去。充实基层党员干部力量,逐步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干部选入村级党组织班子,同时把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特别是致富能手、科技能手、管理能手作为后备人才储备,为村级组织蓄足源头活水。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吸引力不够”的问题,按照“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待遇、养老保险等制度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推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因村施策,稳步增集体经济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保障。
(四)履行人才工作职能,抓精人才配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驱动。环境之于人才,犹如水之于鱼,“栽好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脱贫攻坚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是“苦活路”,需要一批苦干、实干、会干、巧干的一线人才资源,只有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面人才向一线倾斜,才能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确保人才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彰显。要精准育才,创造优厚的政策“软环境”,切实树立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理念,构建“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拴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吸引新进人才,尤其是城建规划、生态旅游、农业技术等扶贫领域急需紧缺的中高级“候鸟型”人才,从源头上逐渐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要精准用才,树立“育人育其专、用人用其才”的观念,引进的人才要适才适用、用其所长,把相应专长的人放在相应的舞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实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社会需求,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