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准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充分准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判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最低处着手、往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高度警惕和防范化解一切风险挑战。

那么,我国较长时间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到底有哪些呢?

一方面,从疫情本身来看,存在疫情“输入”的风险。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境内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欧美国家相继成为疫情“震中”,而有的国家因前期在防控和政治、经济考量上左右摇摆、犹豫不决而导致行动迟缓、应对不力。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一旦疫情“震中”转移到医疗条件较差的国家,很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因此,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加强疫情防控将成为常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需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挑战之多、困难之大超乎平常、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从疫情的次生影响来看,外部环境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外部经济环境之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前景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中旬下调经济预测,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也显现出了经济衰退迹象,而新兴经济体也举步维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国经济受此外部环境影响而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外部政治环境之变。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欧美国家先后陷入疫情漩涡,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为推卸防疫不力的责任,频频向我国“甩锅”,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我国进行污蔑抹黑。三是外部舆论环境之变。这次疫情发生以来,西方一些媒体无视客观事实,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企图丑化中国形象、矮化中国抗疫成效。对这种“信息疫情”造成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该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即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在舆论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一些国家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在疫情下升温,国际上排外情绪有所上涨。四是外部治理环境之变。在全球亟须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之际,个别国家却向世界卫生组织“断供”,无论是对当下战胜疫情还是对疫情后加强全球治理,都将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逻辑和做法无疑给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蒙上阴影。同时,受疫情影响,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要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从思想准备来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增强底线思维,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善于因应施策、及时调整应对战术,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打好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主动权。

从工作准备来看,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大“六稳”和“六保”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跟踪国际疫情和世界形势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防范化解因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风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加强对外宣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合作抗疫故事,同时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尽最大可能争取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