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徐勇: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6)

(二)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

唐朝以前,中国的启蒙教育刚刚起步,那时候启蒙教育的目的是单纯的识字,孩子上学读的第一篇文章是东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这些像什么?一个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上学要读一个一个的名字呢?就是为了识字,没有别的意义。然后读的是《千字文》。《千字文》是一篇精美绝伦的锦绣文章,但我们从它流传过程中的实际功用来看,也是一个启蒙的识字读本,因为这一千个字不重复,是很合适孩子识字的材料。我曾考察过,现在可见的唐朝以前的启蒙课本有30余种:从最早的《史籀篇》到流传很广的《苍颉篇》,再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千字文》,这些都是识字读本。

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启蒙教育除了识字外,还增加了其他功能,其中知识类型非常多样,比如学习天文的《步天歌》、学医的《历代名医蒙求》等。在这种情况下,《三字经》这样的文本被孕育出来。《三字经》很多人只知道分为五段,但不清楚它想给人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其实这五段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它们共同指向劝学。

《三字经》之所以能够成为蒙学之冠,对中国的启蒙教育影响这么大,是因为它不只是单纯地告诉你要学,还告诉你要学什么。有数学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有伦理道德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还有“三纲”“四时”“五常”“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内容。中国古人常讲“一物不知,辱者知耻”,作为一个学者,知识一定要很广博,但是知识那么浩瀚,怎么去记忆它?要以数目字为纲,如同“五讲四美三热爱”一样,方便记忆。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启蒙教育的内容不再是识字、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日常生活行为教育。为什么会这样?这跟朱熹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学校只有“小学”和“大学”之分。在朱熹以前,划分“小学”和“大学”的标准是单纯地根据年龄——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但是朱熹认为,入学的分法不应该根据年龄,而是应该根据所学的内容。具体来讲,他认为“小学”应该学“事”,事情的事;“大学”应该学“理”,道理的理。

“小学”学什么事?朱熹认为,“小学”应该学习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入微的事情,比如如何孝亲、如何敬长、如何洒扫、如何与别人打交道等。朱熹认为,一个孩子如果在“小学”阶段把日常生活的事情学好了,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的学习和工作确立一个很好的准则;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铸就了成为圣贤的坯土,就完成了启蒙教育的使命。

朱熹对启蒙教育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编写了很多课本。比如:《三字经》,其中说到“小学终,至四书”;《小学》,是他和他的学生刘清之合编的一本启蒙书;此外还有《童蒙须知》《训蒙诗百首》等。朱熹编的这些教材并不成功,但是他关于启蒙教育使命的定位特别准确。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西方思想传入中国。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心性,要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要注意直观教学,因此孩子上学读的第一篇课文变为配有插图的识字文章。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有过十三个孩子,其中有四个夭折,九个长大成人。这九个孩子各个都很有出息,而且九个孩子中出了三个院士。他的大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编写过《中国建筑史》,并被翻译成英文,在国际上广泛流传。梁启超的第二个儿子叫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由于梁思成、梁思永作出的重大贡献,在1948年的院士选举中,两兄弟双双当选。1948年第一届院士有多少呢?非常少。分为三个组:数理组28人,生物组25人,人文组28人,共81位院士。梁启超的第五个儿子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运载火箭专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梁家子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梁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国学经典教育。

梁启超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梁先生晚年让他的学生谢国桢在书房“饮冰室”中开设家塾,让梁家子弟背诵《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学习中国古代史。不仅如此,在他的孩子们上大学和工作之后,他也不断地给他们写信,让他们注意人文学的学习。

山西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一书,其中有一封写给梁思成的信中说到:“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梁启超让他的孩子学人文学,并不是想让他的孩子步他的后尘,长大了以后到清华国学里做国学老师。而是要在他们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时候能够保持活力,能够保持一种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这就是傅佩荣先生说的“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一个人能拥有敏感的心理,能时时刻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能自得其乐,这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