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徐勇: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4)

(二)写作的技巧

写文章一定要有技巧,但是技巧只是“器”“用”“末”的层次,要把文章写好,还必须注意“道”“体”“本”层次的问题。我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写作的技巧:

1.不要说笼统的话,不能说含混的话

写作一定要具体、详实。举个例子,2004年,我从古籍所调到教育学院之后,有人找到我,让我编一套历史教科书。由于这是套要拿到教育部去审查的国家教材,必须要有个写作小组,我就和我带的研究生一起写。我给每位研究生分了一到两课内容,写完后他们交给我的稿子让我大吃一惊,这个“惊”不是好,而是他们特别习惯于说笼统、含混的话,比如,某某人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什么历史事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影响。我看了之后哭笑不得。这种写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也没有传达什么信息。我当时跟一个学生说:“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没有受到好的学术训练。你们这样写文章,在我这里肯定过不去。”这个学生很聪明,马上问我,怎么样才叫具体?我就给他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描述一只狗时习惯用“可爱的、调皮的小狗”,并且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丰满,短短的十来个字,用了两个形容词。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写文章还是过于笼统。如果我来描述它会这样写:“这是一只耳朵长、腿短的小狗,望着干净的天空,突然高高地一跃,叼住了一片正在掉下的落叶。”我不说它可爱,而是通过描述它的长相来说明它可爱;我也不说它调皮,而是通过小狗看着一片掉下的落叶,要“跳”起来“叼”住落叶的动作来说明它的调皮。我经常说,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册教材的内容量都是有限的,作者不能用有限的容量去写整个大海,而只要写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一颗卵石,这就是具体。

2.让静态画面动起来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学就是情景的创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制造一个想象情景,把他们引领到这个想象情景当中,和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显然对于一个情景的创造来说,动态的描述比静态的陈述要有效得多。还是以教材为例,在我曾经编写的一册教材中,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最早的人类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并用另外一块石头把它敲打成最简单工具的时候,他就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跨越。这句话其实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恩格斯面临的读者对象是学者,是成人;而我的读者对象是孩子,是11、12岁刚进初中的孩子。所以我就不能只给他们一些概念。也就是说,孩子在读我这本教材的时候,我要在他的头脑中放一个“小电影”,使这个历史场景生动、活跃起来。

这种表述在我主编的教材中非常普遍,甚至在一些复习题当中我也采取这种方法。比如一些文化思考题我是这样出的:“假如现在是在2200多年前,你在汨罗江边很幸运地遇到了不幸的屈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被匈奴扣押十多年,假如身边的随从只剩你一位了,并且你又跟随张骞第二次出使了西域,请告诉老师和同学,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

所以说,我们的写作要尽量地为孩子制造一个想象的情景,让孩子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写作时技巧的运用是必要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技巧是属于“器”“用”“末”的层次。在我看来,所谓的好文章,就是把优雅、精致的语言,镶嵌到独特的、有节奏的句子中。大白话很好,但是不能全篇都是大白话。白开水不错,但是我们适当时候喝点茶,喝点咖啡,可能会更好一些。有人喜欢“大江东去”,也有人喜欢“小桥流水”,风格不一。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性。无论是形成优雅、精致的语言,还是要形成独特的有节奏、有气势、有气韵的句子,都必须到古文当中去感受、体会和把握。

3.国学经典能使我们语言优雅精致

比如《声律启蒙》原文节选: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大家都喜闻乐道。这就是我们的汉语,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