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制度自信与制度完善的辩证统一

【2020-06】制度自信与制度完善的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6-0004-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推进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基础和根本。《决定》一方面体现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各方面制度的基本思路,既坚持继承、又发展完善,体现了党在制度体系建设上的辩证观念。结合近期全球新冠疫情发展变化情况,我们更能体会到《决定》的科学性。

深刻把握我国高度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

从理论上看,不同国家制度和文化基础有密切关联,当前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制度,既有不同政治思想理论支撑,更来源于由不同人文传统形成的不同精神系统和核心价值,以及不同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以精神系统为例,西方世界的精神大厦主要由宗教支撑,其文化源头之一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的精神与社会制度影响极其深刻。一般习惯上说西方是所谓“法治社会”,而法治观念来源于契约,契约又源自宗教。比如,犹太教讲的是摩西和上帝的约定,基督教则是耶稣与上帝的约定,这种契约意识深及文化血脉,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更深入持久的力量,是涵养国家制度体系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种文化根基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我们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国家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2014年4月,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他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夯实制度自信的文化基础的深刻认识。

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完善的内在原因

在高度制度自信基础上,《决定》提出了推进制度体系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与建设内容,系统论述了13个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的方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党的不断自我革命精神,还包含着制度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刻内在逻辑。

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完善与党的历史使命相关联。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件大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走得越远、上得越高、触及范围越广,对制度体系的保障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就会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完善各方面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完善与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联。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我党的实践与经验看,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次中国化改变了照搬苏俄革命的“城市开花”模式,依据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此取得成功。第二次中国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在总结党在发展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开始党领导下的大胆借鉴世界上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经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中国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原创性,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无疑对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完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延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领域和措施安排。近年来,我们明确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是总体布局。这其中包含了两个重要论断:一个是战略不是策略,也不是战术,其关键在高度和长远;另一个是纳入战略布局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应当包括方方面面,在制度体系建设上就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因此,既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就必然要求在未来发展中深入持久地进行创新创造。这是延续改革精神的必然。

推进制度体系发展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断超越自我的反映和写照。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那一天起,就是通过超越时代、超越自我,在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个超越便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每当新的历史任务确立起来,新的奋斗目标得以明晰,都必定需要在思想理论和相应制度建设上突破。国家制度体系建设显然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进和超越。

有力提供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理论支撑

建构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且制度建设目标越远大,理论指导就必须越系统科学。因此,我们要善于进行理论创新,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理论保障,以下几方面的理论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政治意识和问题意识。中央全会决定的是大政方针,是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指导性,因而学习全会决定,落实全会精神,也要具有相应的高度。党中央要求广大干部确立“四个意识”,将大局意识包含其中,因为大局意识就包含高度的要求。这里的高度很重要的就反映在政治意识和问题意识上,二者存在辩证关系,必须深刻把握并落实于行动。没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思想容易走偏。而没有问题意识,便无法在已经拥有13个方面优势的情况下,进一步找到不断发展更新和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政治目标和政治思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设计的是政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要落到实处仍然需要思想认识上的有效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处于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套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正因为此,更要在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的终极目标、现实目标等要素的结合上把握问题,以保证走在正确道路上。

政治优势和政治动力。既然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于政治制度,达成的目标也是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制度优势,那么,完成四中全会所确立的目标,必须围绕政治优势开展,并将其作为着眼点、着力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政治优势的更大发挥?这就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把握党执政的思想和逻辑、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真正利用好政治优势,必须激发政治动力。这就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强军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

(作者简介:公方彬,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