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党旗红 闽宁模式:山海携手缚苍龙

脱贫攻坚党旗红 闽宁模式:山海携手缚苍龙

闽宁模式:山海携手缚苍龙

这是一段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

这是一段坚守8000多个日夜的千里结亲。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24年来,福建与宁夏,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久久为功,24年从未间断的联席会议

1996年,根据“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与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结成了对口帮扶的兄弟。从此,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携手相牵。

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闽宁模式”的灵魂。对口扶贫协作,当年的国务院文件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12字原则,福建确定闽宁协作大原则时增加了“长期协作”,发展为16字原则。“长期协作”不仅体现了闽宁两省区长期协作的决心,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造就了闽宁协作的纵深度。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就推动建立了两省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根据福建所能、宁夏所需进行紧密对接,落实协作责任。这样的党政联席会议,一开就是24年,从未间断。

在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亲自签署决定,为宁夏贫困地区打水窖2万眼,援建希望小学16所,发动福建省企业到宁夏联办创办经济实体,互派干部挂职,扩大宁夏对闽劳务输出,在彭阳县开展菌草示范生产。之后,每年召开的联席会议上都会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协作内容。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帮扶的效果越来越好,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有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去落实。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人从大海边走向黄土高原,把数百万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帮扶宁夏作为一件大事、一种责任。

1996年,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马铃薯卖不出去,农民整夜排队守候在加工厂门口;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艰险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驴走得小心翼翼……眼前的一切刺痛了林月婵。就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退休后,林月婵被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操心的依旧是闽宁协作。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的归属地是宁夏。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携家带口帮扶,把“家”搬到了宁夏。2016年他来宁夏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宁货闽卖”消费扶贫成为他与固原市原州区贫困户扯不断的连线;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的“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这年11月,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樊学双作别刚满4个月大的儿子,加入援宁队伍。两年后,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他又主动申请加入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在他看来,作为援宁干部,从前辈手里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完成好。

从闽江水畔到六盘山下,24年来,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他们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接力走好扶贫开发新的长征路。

水滴石穿,“干沙滩”变“金沙滩”

固原和周边的海原县等地一起,被称为 “西海固”。这里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曾经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视作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就根植在1997年春天这片塞北腹地。

当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进行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习近平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村——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

W020200804610843537226

1997年4月,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并出席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图为习近平在宁夏隆德县贫困农村调研。 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摄

在宁夏,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被称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很快,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了,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走向新家园。

曾经的西海固环境有多恶劣?一位当地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缺水缺到啥地步呢?领导们共用一盆洗脸水,我洗脸的时候是第七个了。”

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刚到这样严酷的环境,就备受考验,在海拔2050米的隆德县,高原反应让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喝了这里的水,他们会连续几天拉肚子。

从最艰难的打井窖、改梯田开始,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在海原县甘城乡打出了一口400多米深的井,打开了贫困之锁。出水那天,当地农民含着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兄弟忘不了他们的“恩人”——林占熺。

1997年,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到宁夏推广菌草种植技术。二十几年来,他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

“没种蘑菇之前,我家里非常穷,连小孩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1998年,福建援宁工作队来到闽宁镇,教我们怎么种蘑菇。他们说这是‘菌草之父’‘扶贫状元’的科研成果,你们好好种,肯定能挣钱。”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村民刘昌富深情地说。

1998年秋天,刘昌富收获了第一茬蘑菇,卖了800多元。接过16张崭新的50元钞票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这一年,刘昌富一家增收2.9万元。

如今,干涸的土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菌菇在六盘山旺盛生长,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闽宁草”“幸福草”。

在林占熺看来,福建援宁工作队和宁夏农户一起改天换地,把戈壁变成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就是一种闽宁精神。

经过24年的接续奋斗,如今的闽宁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已变为下辖6个行政村、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村村覆盖,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100%入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70元。

24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始终坚持把市县结对帮扶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先后轮流结对帮扶宁夏9个贫困县(区)。在宁夏,闽宁镇、福宁村、涵江村、福马村……这些地名都是闽宁协作成果的见证。

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接力棒的最新传递者,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说:“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

深度协作,携手共圆小康梦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脱贫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探索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创新路径。

2007年,福建籍侨商陈德启来到宁夏,看上贺兰山东麓一块10万亩的荒滩地。走时,他带上一把土去法国鉴定。半个月后,陈德启返回宁夏,一口气签下10万亩荒地,立志要在这里种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他投资15亿元平整5万亩土地,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并吸纳两三千名村民打工。在“拓荒英雄”带动下,百万亩葡萄长廊芳容初现,千亿元葡萄产业正在养成。

像陈德启这样一批批“爱拼才会赢”的闽商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固有的劳动力、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起步,共建扶贫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闽宁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

随着对口扶贫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协作帮扶的触角已从省、市、县(区)下沉至村一级的“神经末梢”。近年来,闽宁镇与福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闽宁镇6个行政村与福建7个经济强村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和社会组织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他们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5.76亿元,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建设了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

在市、县、乡、村结对帮扶的同时,两省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科研院所、各级各类学校和医院之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协作共建,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创新创业,帮助数万名宁夏贫困群众稳定就业。

二十四载春秋,既是福建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市场要素植入宁夏发展“肌体”的过程,也是对两地特别是宁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洗礼”的过程。多年来,宁夏也先后选派19批335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通过互派干部挂职,先后促成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建立互学互助机制。在长期的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干部增强了“为一个事业”的意识,强化了“尽同一种责任”的担当。

经过24年接续努力,福建宁夏扶贫协作成果显著,加快了宁夏扶贫攻坚和脱贫致富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宁夏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闽宁对口扶贫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了成功的经验,对中国特色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开拓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福建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尽锐出战,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完成好中央交给福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位于固原的六盘山,是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历经二十四载风雨,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闽宁两省区山海携手,必将缚住贫困苍龙。

(福建省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