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同江市是赫哲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区。全市有赫哲族人口1643人,约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近年来,同江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到八岔村视察时的殷切嘱托,在推动赫哲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先行先试,精准发力,赫哲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让赫哲族群众钱包鼓起来
引导民族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项目,拓宽增收门路。一是打生态优势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依托寒地黑土优势,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八岔和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大力发展北海道山药、大球盖菇、玫瑰、葡萄等特色种植业,带动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八岔村注册了“赫乡田源”农产品地理标识,入股贵州九阡酒业集团,获得5%股份。街津口乡建设了“中药材基地”“寒葱基地”“小麦基地”“柳编基地”。推进退耕还林2100亩,种植红柳1100万株,年收益千万元以上。二是打水资源优势牌,发展特色养殖业。八岔乡依托“四泡一河”资源优势,组建了3家水产养殖合作社,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5600亩,年产达到12.5万千克。街津口乡发展大马哈鱼放流增殖、修恩湖水产养殖、林下畜禽养殖项目,年纯利润60余万元;建成鲟鳇鱼养殖区,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三是打民族优势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打造街津口赫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核心区和八岔赫哲渔猎文化互动体验区为重点,着力构建“三区两带”旅游格局。八岔村建设了赫哲族渔猎文化馆等文化旅游设施,开办家庭旅馆34个,推出了“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赫乡民俗体验游”等旅游线路,叫响“赫哲第一村”品牌。街津口乡整合14个景点,推出“赫哲故里”旅游线路,招引客商投资1700万元建设街津口玻璃栈道项目,实施黑龙江界江游船项目,两艘游船今年五一前下水。2016年以来,两个民族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亿多元。
让赫哲族文化火起来
深度挖掘赫哲族民俗资源,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一是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建成了集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赫哲族文化中心,赫哲族博物馆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编排了《赫哲婚礼》舞台剧,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进京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同江文化周”活动。组建了八岔村民间艺术团,编排和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编撰的《八岔村志》,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首批《中国名村志》。二是传承赫哲民俗文化。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乌日贡大会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建成3处伊玛堪传习所,涌现出一批国家和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先后投入专项扶持资金180余万元,用于教学传承和人才培养。八岔村创办“赫金虐”和“赫哲姑娘”鱼皮手工艺合作社,培训工艺匠人52名,研发制作精品鱼皮画、鱼骨挂件等民族手工艺制品,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三是叫响赫哲文化品牌。本着“民族文化搭台、各界群众唱戏”原则,举办了“乌日贡”节、渔猎文化节、“呼日堪”文化节、八岔冬捕节等民族节庆活动,首创赫哲冰上马拉松,促进了民族间深入交流,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赫哲文化,宣传了赫哲品牌。四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九村合作工作会议,八岔村与俄罗斯、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名村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北京果园村等实现了战略合作。《冬钓》《桦皮高帽舞》等文艺节目多次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进行展演,促进了赫哲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赫哲族群众幸福指数高起来
坚持将发展政策向赫哲乡村倾斜,赫哲族群众实现全部脱贫致富。一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投入1.7亿元,建设八岔赫哲族乡新区92栋房屋、110户幸福大院,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改建两个赫哲族民族乡卫生院,建设标准化卫生室7所,配备村医7名,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建设改造了两个民族乡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投资622.46万元,改扩建八岔赫哲族乡安全饮水工程,达到安全供水标准。创新实施扶贫超市、孝善养老、农民夜校三项脱贫举措,举办各类农民夜校班100余期,发放爱心物品价值10余万元,成立“孝善基金”扶贫理事会10个,切实增强了赫哲族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为实现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赫哲族村完成了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车船停放场、垃圾处理、集中供水和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道路硬化、住房砖瓦化率均达100%,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便利。编撰了《赫哲族语言》《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等6套教材,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赫哲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三是乡风文明同步推进。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在两个民族乡率先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组织了十佳文明村屯、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赫哲族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习惯已经形成。街津口乡渔业村和八岔乡八岔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尤桂兰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让赫哲族群众保障足起来
实施政策差别化扶持,强力保障少数民族发展进步。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实行“一把手”工程和赫哲族乡优先发展原则,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加快八岔村率先致富奔小康工作方案》等8个政策文件,在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党旗固边”党建示范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增强赫哲族村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被中组部评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认真落实民族干部选任要求,赫哲族乡科级干部、一般干部和村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43.8%、25%和100%。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赫哲族乡村倾斜,向上争取民族政策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41个。每年将300万元民族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资金4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万元、少数民族医疗费2万元,从财力上支持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