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梦的苏州小康篇章

书写中国梦的苏州小康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小康构想”之地苏州,展现了最生动的画卷,书写了最亮丽的答卷。

紧扣“高水平”,对照“全面性”,苏州肩负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的重任,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蓝图在苏州变成现实,书写了中国梦的苏州小康篇章。

聚焦“强富美高”创造“小康奇迹”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印证“小康构想”之地。1983年邓小平南下调研,从苏州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随后,他以苏州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苏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2009年,他考察苏州时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在中国很少有一座城市像苏州这样,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联系得如此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苏州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指示,成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遵循。

苏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领的“航”、定的“向”,紧紧围绕“强富美高”发展“总命题”和“五个迈上新台阶”实现路径,谋篇布局、大胆探索、奋力实践,实现经济总量1.92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六,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创业类人才多年稳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0年居江苏省首位,“经济强”的基础优势加快蓄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万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按国际标准进入最富裕层次,“百姓富”的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出台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85亿元,自然湿地保护率列江苏省首位,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环境美”的生态底色日益鲜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四连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级市(区)全覆盖,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六连冠”,“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名片持续擦亮。

秉持“开放赋能”跑出“小康速度”

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对外交往史的“外向型城市”,开放是融于血液的基因。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三来一补”到加工贸易,从优进优出到高水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苏州以最大范围凝聚开放共识,最大限度激发开放活力,从全国GDP第30位上下一路赶超成为“最强地级市”,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以“不特有特”的全方位开放发展路径,跑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度”。

乡镇企业改制立新,自主研发创品牌,买卖全球抢市场,恒力、亨通、好孩子等企业已成为搅动世界市场的一匹匹黑马。他们转型发展的“破茧突围”与苏州的小康之路、开放之路“合辙”“同频”。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以明星药企信达生物、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后起之秀,成为托举苏州产业高地的重要力量。创新药企、顶级超算、AI交互、精细微纳正不断重塑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四大先导产业为牵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版图”,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盘愈发坚实,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动能蓄积充沛。

今年以来苏州推动“开发再出发”,升级加码开放政策,推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亮出“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以史无前例的开放举措、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为苏州全方位赋能,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强化有效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品质。如今的苏州,服务人口超过1550万人,超过2万外籍人士于此工作生活,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等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都是紧随上海,是公认的新一线城市。西方最美的交响、东方最美的昆曲,在这里交汇碰撞,让这座经典城市优雅而时尚。“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城市愿景徐徐展开,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实体经济的规模优势、制造业体系完备的配套优势、先行先试的开放优势、熔古铸今的人文优势、生态宜居的特色优势,让这座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城市,成为很多“老外”心中最美的“苏州梦”,更是许多苏州人心中最美的“小康梦”。

厚植“城乡一体”提亮“小康成色”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成为苏州的特色、品牌和亮点。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苏州小康的成色十足。

在吴江七都镇开弦弓村,这个费孝通撰写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的样本地,村里人依靠水产养殖、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14元一路飞涨到2019年的35800元,不仅印证了费老“跳出土地才能富裕”的调查论断,更以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幸福蝶变,实践着“江村人”的小康新篇。

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娄葑街道,有个“爱心厨房”正式开张营业。这个由街道组建厨师团队,精配菜单,保温盒打包,“点对点”送至老人家中的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 解决了高龄、失能、独居老人从吃饭难到心理关怀等一系列问题。84岁的独居老人吴思勤笑称:“饭菜每天不重样,口味好、质量高,真是送上门的小康味道。”

2018年江苏省级监测结果显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8.02%,其中人民生活实现程度99.99%。富民增收全国领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多年高于GDP增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按国际标准进入最富裕层次,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多年保持70%以上;入选国家级创业城市,获评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地级市,医疗分级诊疗新机制基本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三大并轨”,人均期望寿命83.82岁,位居全国榜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指标数字“倒回”到生活现场,百姓关心的环境、教育、养老、菜篮子、米袋子、公共服务等问题,百姓追求的获得感、幸福感,苏州党委政府率先考虑到、安排上、解决好,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于生活细微之处让群众认可、暖心、舒畅。《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显示,苏州全面小康指数紧随深圳、杭州之后位居全国第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城市治理五个领域的监测数据表现亮眼,“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同步富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苏州从2016年起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大陆城市首位。

弘扬“三大法宝”勇当“小康标杆”

20世纪80年代,摆渡船靠不上岸,吴江的乡镇干部把从上海请来的“星期天工程师”背上岸,千方百计建成全市第一家电缆厂。正是凭着这股“踏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苏州快速走上了一条农村经济腾飞、农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四千四万”精神流淌在苏州干部血管中,凝练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展现了苏州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时代风貌,生动体现了苏州党员干部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

苏州的小康之路上,涌现出了一批批坚守初心、造福人民的奋斗者、带头人,他们是“三大法宝”的缔造者,又是“三大法宝”的模范践行者。张家港的老书记秦振华带领港城人民团结拼搏、自加压力,把昔日“穷沙洲”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常熟蒋巷村的老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奋战四十多年,把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瘟病横行”的贫困乡村打造成“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吴江民营企业家崔根良创业30年,挥写产业报国文章,以大格局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大担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把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农机厂发展成全球排名前三的光纤通信企业,挺起了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脊梁”。可以说,苏州的小康之路就是党员干部高举“三大法宝”精神火炬,解放思想、不畏艰险、锐意创新,带领广大群众实打实拼出来的。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苏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江苏省委要求苏州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成为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标杆。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面对“两个标杆”的使命任务,面对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向敢为人先的苏州再次拿出当年创造“三大法宝”的魄力,昂扬斗志、放远目光,凝聚精气神,激情再出发,勇敢站在更高的坐标系中,主动与国际一流城市、全国其他19个重点城市尤其是与“万亿俱乐部”成员对标,响亮提出今年GDP过两万亿元、两年高企1万家、三年实际利用外资200亿美元等一系列新目标。在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苏州创立改革创新“特别奖”、设立转变作风“曝光台”、建立营商环境“通报制”,以双向激励把党员干部挑战最极限的热情、勇闯“无人区”的勇气充分激发出来,在接续奋斗中开创新业绩,在火红年代中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画卷。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