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统计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北京统计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对于首都北京来说,高质量发展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关键,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北京市统计局及时开展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及监测分析工作,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多点发力,努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多角度监测分析高质量发展进程

为了从统计视角监测反映北京高质量发展进程,北京市统计局于2018年初启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体系界定了北京高质量发展内涵,将五大发展理念和实现三大变革作为主要依据,构建了包括推动减量集约、转换发展动力、优化首都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增进人民福祉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

依托指标体系,北京市统计局测算了2013年以来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通过指数变化与相关指标表现,客观反映高质量发展成效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为全市中心工作出谋划策。

在利用高质量发展指数监测反映北京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同时,北京市统计局密切跟踪全市高质量发展情况。在往常以分析总量、增速、结构为主的基础上,挖掘效率效益、创新驱动、动力转换相关指标,更加关注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多角度反映首都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北京市统计局从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发展韧性、新旧动能转换等角度展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宣传解读,反映北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动能保持活跃、改革开放活力释放等积极变化。

多维度织就民生保障“统计网”

为全面反映“七有”“五性”民生改善状况,服务政府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工作水平,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北京市统计局牵头,联合北京市民政局研究构建了“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市、区两个层面进行定期监测评价。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社会评价13个领域设立了16项监测指标。

“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成为全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改革举措,相关工作列入市委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全市社会建设重点任务、2020年度街道工作和“吹哨报到”改革重点任务,并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构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方案(试行)》。不仅延伸了“接诉即办”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变,而且有效引导各级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上来。

多手段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统计监测

创新统计方法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客观、高效、直观”等优势,北京市统计局在农业种植业遥感测量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等领域进行有益探索,逐渐形成首都统计的特色名片“北京统计遥感”。

2006年,借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契机,市统计部门研究建立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体系,并在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等部门支持下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2010年开始,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市园林绿化局和市水务局共同以统计公报形式向社会发布全市监测结果。监测成果反映出北京农业的生态功能对于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反映出北京农业的生活功能所释放出的巨大潜力,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得以量化,对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对于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2017年,市统计局创新性地研究并建立了“北京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以“绿度”“丰度”“蓝度”“热度”及“纯度”等作为监测的五个维度,分别反映全市绿地、农作物、水域、城市热岛、空气质量等五大生态环境要素质量。

下一步,北京市统计局将进一步研究完善监测方法,将监测范围扩大到京津冀地区,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相关规划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