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农村高层次 创新人才队伍培育

加强农业农村高层次 创新人才队伍培育

2020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农业农村事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年。为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以及农业现代化中顺利前行,我们急需大量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体系建设,人才队伍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基础已初步形成。但是,在人才队伍结构、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度、高校农业专业生源及培养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急需着力加以完善。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储备深度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之路,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工程,农村扶贫治理模式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通过培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产业人才,从向农村贫困地区输血转向带动贫困地区造血。尤其是在过去五年的精准扶贫期间,大量基层管理人才深入贫困地区一线,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按时完成。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农村人才需求也将从数量性需求转向质量性需求,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转向综合性、创新性的高层次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尽管我们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能力,能够从事创新活动,对国家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性成绩的人才储备还是略显不足。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要求我们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尽快完成从大到强的迈进。要厘清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深入培育与实践创新的路径与脉络,吸纳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一方面,高层次农业人才培育活动机制的实质在于创新驱动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在于引导高校高层次人才科教服务万村常规化,下沉基层常态化,探索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业态,本质在于培育并赋予服务创新精神新动能。另一方面,构建农科教协同培育机制,突破单一的科研型、技术型人才教育理念,注重培育商业型农业岗位分化人才,优化特定时期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思维意识、技能素质和人才能力,以模式集成、机制创新、业态发展顺应农业农村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培育的需求。

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保持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同步和协同。一段时期以来,涉农专业领域是青年学生报考和就业的冷门。农业产业本身的价值与吸引力是不应被低估的。培育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要引导广大青年建立正确的农业农村观,要让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上升空间,要让农业成为吸引广大年轻人的高大上的阳光产业。我国长期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从各地区的农业大学到综合性大学的农业管理专业,每年培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近20万涉农领域人才。但在实践中,一些农业专业学生毕业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与基层的需求。农业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行业应用性的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保持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同步和协同,要让青年人在学农之后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在农业领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建立贯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农业科技的“大农业”综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大农业”教育理念。与其他行业领域不同的是,农业涉农领域各专业跨度较大,各个涉农学科之间联系较少。比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缺少农作物生长等农学知识,而农学专业学生对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掌握。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业态的兴起,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对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传统农业学科培养体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升级,构建相互贯通的课程设计和实训体系,加强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打通涉农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大力培育多元师资队伍,包括对市场和农业生产经验、公共服务和政策法规具有深刻领悟的政府、行业、企业人士。形成教创研产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格局,以涉农企业、政府、高校等载体为依托,合力开发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培育方案。由传统的课堂课程教学以实践等形式拓展到农业类政府主管部门服务、管理一线、农田、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模块化教学提高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参与度及“生态式教育”,统筹人才培育方式的整体性及融合性,打通校内外双环节资源,实现人才队伍结构、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度、高校培养体系等多方面共赢。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农业领域发展进程的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应充分遵循全面性、特殊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全面性是指对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应系统思考,对国际农业领域具有高度敏感性,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不应该拘泥于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应当与时俱进,顺应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和全球农业发展态势。特殊性是指应秉承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精准对接人才发展需求,与全球农业顶层设计发展趋势精准对接,合理定位人才培育标准。实践性是指应优化配置国际农业领域发展进程的培育实践资源,补齐短板,激发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培育的生命力与活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