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言艺术 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言艺术 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学活动,实质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价值传递和知识传授的一种实践活动,语言是其核心载体。语言是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人格学识、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新时代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关键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就内政、外交、国防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中。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著作过程中,我们时常能够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讲话,朴实中蕴含着大智慧,通俗中揭示了大道理,趣味中给人以深思考,既让人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的舒适感,又让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清醒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在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语言艺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加以巧妙运用,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课教学语言要言之有“魂”。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观点这个灵魂,解决好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书,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用“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等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的至关重要性,旗帜非常鲜明,阐述非常透彻,让人深受教育和启发。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政课的灵魂所系,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和真心拥护,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高度政治清醒,自觉增强同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斗争意识,其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坚定有力,真实可信,激发士气,才能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政课教学语言要言之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同志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思政课教学若要真正实现抵达心灵、启迪思想的目标,一定要诉诸情感。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许多话语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增强信心,就在于这些话语中时常流露出习近平总书记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他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勤勉工作,赤诚奉献,做人民的勤务员”等充满真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为国为民奉献的决心,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等饱含深情的话语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和热爱,既让人感动,也激发了亿万民众听党话、跟党走、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的强大能量。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情感做基础,思政课教学就会效果不佳,要么是学生不愿意听或听了不信,要么是教师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让学生心生反感。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对党的教育事业和思政课教学的执着追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心关爱,只有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影响学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课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古语有云,“君子以言有物”,强调说话要具体而充实,不能夸夸奇谈。思政课教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丰富内容,本不必担心无话可说的尴尬,但有的老师上课抓不住关键,看不到问题,只会夸夸奇谈、高谈阔论,反而让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云里雾里,毫无收获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总是给人以“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感觉,就是因为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直面党和国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谈具体对策,杜绝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如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时指出,“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可谓鞭辟入里,直指病根。在谈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指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可谓痛心疾首,振聋发聩。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尖锐的、敏感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通过生动、深入、具体地纵横比较,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讲透彻,绝对不能绕开问题讲、避开难题讲,也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全而忽视把具体问题讲深讲细讲透。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让课堂教学常讲常新,让学生常听常新,切实增强思政课获得感和满足感。

思政课教学语言要言之有“趣”。思政课以往给人的印象是单调刻板,与青年学生追求新鲜有趣的心理特点格格不入。在思政课教学实际中,老师们学识水平、专业能力相差不大,但那些语言风趣幽默的老师总是更得人心,更能吸引学生眼球。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让思政课变得更有吸引力,正如列宁同志曾经指出,“学校不脱离政治的原则,但是不能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虽然讲的都是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大道理,但却没有给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感觉,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善于通过打比方、讲故事、运用俗语俚语等方式方法,把大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茅塞顿开,比如用“‘老虎’要露头就打,‘苍蝇’乱飞也要拍”这样的形象比喻来表达党中央正风反腐的坚强决心,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样的常见俗语来说明如何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道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讲述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历史故事来阐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思政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风趣幽默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把深邃的思想通过有趣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理解和接受背后的深意。讲故事、讲好故事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十分重要。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素材积累,把大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己讲的同时也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讲,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深刻道理,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