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吴老师。刚才吴老师强调的是,我们在家校合作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有的是源于技术上的,有的是源于互动性不足。家校合作的导向是育人,所以要上升到理论发展、实践发展的方向,需要更多的打磨。
那我这里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其中社会这方面除了有刚才我们提到的社区的活跃、价值导向、提供更多的公益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寻求哪些社会的资源?比如育人基地、职业场所、博物馆等资源,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为学校所用?
吴重涵:我去过江苏昆山,那里来自台湾地区的企业家比较多,有一个特别大的台湾家长群体。这个群体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连在一起的,当地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特别重视台湾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资源实际上就与家校合作连接在一起了。政府和社会资源是宏观上的概念。微观上,我们还要考虑社区资源,注重网络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用新技术把家校社的教育资源连在一块儿。
主持人:是的,谢谢吴老师。我们今天从家校社的合作关系,谈到了协同育人的意义,也谈到了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求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分享了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心理上、价值观上的冲突以及解决思路。最后,我们谈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线下线上的协同,要看到技术的未来走向、传统现代的融合趋势。
今天,我们三位老师坐在一起,在协同育人、建立相互信任的话题上都谈了谈自己的看法。感谢汪老师,感谢吴老师。
汪雪梅:感谢。
吴重涵: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大家。
汪雪梅、吴重涵: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