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家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4)

主持人:刚才吴老师从案例、学校、理论的高度,汪老师也结合家长的心声,共同谈到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老师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不同形式的培训、参与式管理、专业发展,推进教师队伍的能力快速进步。所以,我们的学校可以有所借鉴,建立面对面的家校协作平台,就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家长的帮助,促使家长学会不在情绪当中倾听、老师也学会不在情绪当中沟通。其实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反向跟家长朋友、我们的学校去讨论家校合作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困境、阻滞。

汪雪梅:我先想到一点。因为教育,包括今天我们讨论的所有话题,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所以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我觉得,首先双方要建立在一个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老师站在家长的角度共情地思考问题,家长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谅老师。一个老师对着四十几个孩子,必须有方法调动情绪、控制得住,这就需要老师掌握孩子的特性。老师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有一个心理预期:我们知道老师是爱孩子的,那互动的时候我首先就想到的就是“他是为了我好”,而不是“他来指责我了”。

主持人:这种信任怎么建立起来呢?

汪雪梅:比如说,我的孩子跟我说,他跟其他学校的孩子在一块儿,那个孩子说话的语调一点都不生动,没有任何感情,就不像他们同学说话、朗诵的时候有激情。我每次去学校听课的时候,就会看到老师带着孩子朗读,真的是进入状态的表演,非常有激情。所以,老师来跟我说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肯定是替我的孩子着想的,而不是来指责我的。我们非常开心能进到校园里去,看到孩子真实的状态。我的孩子在家里头是一个小家伙,在那个大集体里边就是个大孩子了。我的孩子会说,我们老师可好了,我说我觉得老师有点厉害。他说没有,很温柔。孩子发自内心地说出他真正感受到的。所以,老师来跟我沟通的时候,我感觉非常开心。家校共育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汪老师分享到了家校共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黄金点,其实家校的很多冲突并不是因为孩子真正遇到了很多成长中的问题,而是由于存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当有一天,我们需要家长和学校坐在一起,讨论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时,家长要能接收到老师反映的问题。而我们往往遇到的交流的问题就是,双方不能共同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老师会认为家庭出了问题,家长有可能觉得是老师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成千上万,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积极反馈?因为遇到了一个有爱、有方法的老师。为什么老师愿意分享孩子的问题?也是信任家长,能愿意听老师的一些建议。所以,我觉得汪老师的分享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家校协同并不是没有冲突的协同,而是如何去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更好地在冲突中进行合作。

吴重涵:刚才说的就是,氛围确实很重要。像我们三位,其实在录制节目之前都不太熟,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有一个互动,在互动中讨论共同的问题、建立信任的关系。很多时候,家校共育氛围的问题还有几个因素:

一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因素。有的校长老师想的是,怎么样把家长的“杂音”关在校门外,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教育孩子。如果有这样的文化观念,那他压根觉得家校合作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不把这一观念去掉不行。

一个是高考制度。高考会促使家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扭曲,因为家长和学校过分看重分数,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有很多的矛盾点,对家校关系也造成尖锐的矛盾。现在我们讲培养“5C”素养,如果真正落实这样一种方式,那家校合作的内容、范围和必要性就更能深入人心了。

汪雪梅:说到这儿,我要打断您一下。我想到这个“社”的参与,也就是社会怎么样引导家校合作。因为一旦某种社会风气建立,大家都会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言行,所以说“社”的作用是弥散式的,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引导。实际上,我觉得社会是能起到缓和家校之间冲突、矛盾的作用的,因为老师、家长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的栋梁。

主持人:我也想分享一个做法。有一年,我在澳大利亚的小学做沉浸式观察,他们9点钟所有的小学生要进班学习。9点之前有50分钟,家长陆陆续续把孩子送到操场上,可以不离开学校,一部分全职家长还会带着更年幼的孩子,甚至坐婴儿车的孩子,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广场上玩,他们称之为游戏时间。这个游戏时间学校里是有巡管员的。下午2点半到3点,家长仍然能来到学校陪伴孩子,5点之前才关校门。学校经常给家长发一个告知单,这个告知单有两个功能,一类是告诉家长下一周的活动、活动组织方的思想、几年级的孩子要去、行车路线等;还有一类是临时性的,基本上是第二天学校里安排的校内小活动,告诉家长活动的组织形式、意义、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都是很具体、很有操作性的。

吴重涵:李老师讲的这个案例,我觉得有几点:

一是澳大利亚那边的全职母亲比较多,这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二是案例透露的是一个民主决策、信息公开的过程。这个信息公开是学校给家长参与提供的窗口,我们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它背后体现的思想是好的。

三是在理念上,学校不只有学科教学,更多的是一种项目式的学习,接近生活。实际上在做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孩子是在学习世界观、处理问题的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推进生活教育这一块,实际上也应该是我们学校的一个趋势。

这里面还有一个家校合作的技术性问题,就是我们的家校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家长资源的时候往往是“就事论事”的,往往容易造成无效或者低效的结果。我们应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注意那些相似的问题、个性和共性的问题,成立一个小组、建立一个系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还有就是刚刚讲的氛围的形成,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阻碍就是,往往没有把家校合作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家校合作就是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成长,老师能成长,家庭也能成长。问题怎么解决,是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启发的结果。问题解决了,老师成长了,家长成长了,孩子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