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家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2)

主持人:刚才吴老师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功能的重叠上、生活化的发展趋向上以及需要加强合作的方面作出了非常全面的讲解。汪老师,您作为家委会的重要成员,也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它的意义所在有很多切身感受,我想请您从家委会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一下在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基础之上、家校社三方之间,学校为什么要引入社会的力量和资源?

汪雪梅:是这样,我不光是家委会的成员,同时还是我们校际的督导。我们孩子所在的这个学校是非常好的学校,包括爱的教育、快乐成长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之中。校际的督导包括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些家长可以走到学校里面去,代表其他家长去观察,观察什么?不光是孩子和老师,还有孩子们在一起时候的状态,包括上课和下课的状态。因为孩子非常真实又非常善于去表达自己,把孩子放到学校之后,就会有一些变化。所以说,在不被他们发现的情况下去观察到的东西,是最真实的。

我们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心里既是很开心的、抱有希望的,也是战战兢兢、很忐忑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在学校究竟是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和大家相处。但是去了之后,我就发现学校如果让家长加入进来,激发出家长对学校的理解、支持,最后变成和谐的发展,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我孩子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他原来很内向、不爱跟人沟通,甚至没有目光交流,而且也不是非常自信,但是在这几年的教育过程中,他在慢慢绽放,变得自信了,也有自己去决策的能力和愿望了。学校老师给他机会,我也给他机会,这种家校联动可以说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为什么要社会引入到教育之中?因为孩子和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培养的孩子,未来是要步入社会的。步入社会就是一个团体关系的问题,小的圈子比如家族,大一点比如小区、社群,再大一些比如我们的国家。我一直意识到家校联动,最早的时候没有想到还有家校社联动,也就是说把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加入对孩子的培养上面来。后来想了一下,我发现我们已经在做了,而且现在明显能够感觉到国家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度。在社群方面,有很多的举措,比如我们孩子奶奶的社区里面会组织一些活动,教孩子和老人一起做摆件、插花、写春联、包饺子以及去社区发放春联、暖水杯。我参与了一下,发现影响非常非常好,就是这些孩子在一个社区里面,与老人互动。他要敲开门,要跟人家说我是来干什么的、我是谁。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活动真的很好,让孩子敢于面对不同的人、人群,敢于表达自己。所以说,实际上社会对孩子的培育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感觉很有希望。另外,我现在想的是(家校社)这三者之间的叠加效应,李老师和吴老师也都提到了叠加效应,不是说几加几等于几的问题,实际上真的是一个累加的效应。将理论抽象化再具象化,发散到社会上,让大家都意识到(家校社)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

吴重涵:对,我再顺着汪老师的话。关于社区这样一个概念,我有一个想法,家校社的“社”可以理解成社会,也可以理解成社区,如果比较微观一点,可能更多的还是讲社区。原来孩子除了家庭,大多时间都是跟邻居、亲戚朋友在一块儿,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但到了现在,孩子的课外生活很大程度上被家长给固化了,不是在家里面就是这个兴趣班、那个特长班,实际上是把孩子的时间都给分割了,他们没有自主决策了。所以,我们有计划地参加这样的活动,算不算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空间?我觉得我们现在也要解放思想。我们现在的社区的概念,指的是跟我们密切联系的人,我们可以在网上构成一个网络社区,比如说亲戚在万里之外,但经常跟你联系,你们之间有交流,那么他就应该是你社区的一个成员。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想到,孩子受到网络社区的影响,邻居之间的关系可能淡化了。这是当前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社区的概念要和父母的工作单位、社区资源相关联,就比如汪老师是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那么律师、法律资源通过家长这个中介和学校也发生了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其实就是家校社的协同。

汪雪梅:对,吴老师这个说得特别好。吴老师也说到了家长的资源介入,家长是在一个社群里的,他会把这个社群的一些东西带来,像刚才吴老师说到的,我可以同时以家长、律师的身份介入到学校里面来,比如作讲座,讲安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在举手,讨论非常热烈。有一个家长就跟我说,您讲得真好,回家之后我们家老大就开始给老二培训了。这样,我就感觉同时为社会、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家庭、为学校作出了贡献。所以,在参与度方面,就像吴老师说的,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原来是我们打开门能见到邻居,现在是我们打开手机就能见到,这不是固化的,而是非常灵活的。教育本身就是弥散式的、没有边界或边界很模糊的领域,而且过程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因为教育的是人、参与教育的也是人。所以我觉得刚才您说的这点就特别好。

吴重涵:这里涉及社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一个度的问题,同时,学校帮助家庭、回馈社会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现在处于变化之中,原来是相对稳定的,家庭、学校之间的分工是相对清晰、比较刚性的,但是现在属于家校社之间的职能重新组合、分配的历史时期。现在家长到学校里到底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学校进入家庭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属于制度化的前期、一种尝试跨界的自然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之下,在一定的场合,我们非常需要(家校)两者之间职责的区分。但在家校共育这个角度上,边界的区分现在不可能也不大现实,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跨界以后,达到一个新的制度化的平衡,也就是学校该做什么、家庭该做什么相对稳定下来。我觉得,现在还是相对变化的阶段,怎么变化?依据学校的形势,依据家长、家庭的情绪。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