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家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家长课堂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嘉宾:吴重涵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汪雪梅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际家委会委员

主持人:李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很多家长、学校以及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家庭、学校、社会如何进行协同育人。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参与讨论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吴重涵教授,是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欢迎吴教授!

吴重涵: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是汪雪梅女士。汪雪梅女士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际家委会委员,也是一位在校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欢迎汪老师!

汪雪梅:谢谢大家,谢谢两位老师。

主持人:我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李敏。很高兴跟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我先问第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很关心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吴教授,您觉得这样一个议题,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执行,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而言,意义是什么?

吴重涵: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育名著里面也有关于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注重家庭教育的经典论述。那么,今天的家校社合作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古代儿童的成长主要是在家庭中的成长,是一个大的家庭和家长的概念。古代的学校实际上是很小的,面对的是极少数人,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准学校。所以说,古代(教育)是一个大家庭、小学校的概念。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后,我们把儿童的成长、儿童教育的责任委托给了学校。所以说,这个时候,儿童的成长、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这个时候家庭的责任相对来讲就比较小,注重家庭教育的家庭和家长也不是很多。所以说,近代是一个特别大的学校的概念,我们讲教育制度、教育系统,实际上讲的就是学校,学校约等于教育。到了现代,学校还是这么大,但家庭这一块急剧“长大”。

主持人: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吴重涵:对,这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大家庭,家庭分量重,是生活教育。学校实际上是知识教育。社会是极其复杂的,也急剧变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孩子面对的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那么,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教育的其中一个趋势就是回归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回归,使家庭和家长对于儿童成长的代理权越来越大。原来,我们家长把这个权力让渡给学校,由学校来作主。孩子入了学,我们就都拜托老师、拜托学校了。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也不完全放心学校,也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决策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会越来越感觉到,离开了家庭和家长去处理学生的学业问题、行为问题、管理问题,很多不仅是处理不好,甚至可能是无解。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注重家庭、注重学校,这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时代的新命题。

主持人:吴老师,刚才您在分享的时候,我就想到法国作家写的一本书——《扎根》。那里面其实就谈到现代教育,包括近代、现代的学校可能过于注重科学体系的建构、分支学科的完善发展,把系统化的东西教给孩子。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小案例,说孩子学了很久关于太阳和月亮轨迹的知识,但是他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个太阳跟他每天背着书包从田间地头蹦蹦跳跳来到学校路上看到的那个太阳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例子就反映出来,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都是从古代教育慢慢走过来的,有对学校功能的无限依赖、放大,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初心慢慢丧失。这部分养育的需要可能是家庭教育中原初就保有的,这可能也是中西方教育的一种共同期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在努力推进各个学科的同时,也在关注如何建立知识和生活的关系。

吴重涵:我觉得是这样,家庭教育有几个关键词:一是交往,教育起源于交往;二是互动,实际上就是家庭的互动功能;三是生活。现在的学校,从成立之日起就偏向于知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把知识抽象出来变成各个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知识的迅速系统化积累,也有利于学生的接收。但是,知识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存在割裂的,这种割裂实际上是学校不能够取代家庭的重要理由。那么,我们现在讲的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做一些弥补,很多学校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生活教育,比如联合国倡导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都是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里让学生去面对复杂的任务、复杂的信息,然后做出选择。我觉得学校已经在这样做,也说明学校在往家庭“走”,两者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的领域越来越多。交叉重叠的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根据,因为有内容的重叠、方法的重叠,所以才需要协同。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确实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