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家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3)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讲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从历史走过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也谈到了家长的期待,包括家校之间关系的新认知、新高度。我在听的过程中,感觉现在家校社联动,既是一个实践上的新方向,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而然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说教育是子系统,教育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被固化成专业化组织。现在,社会发展到相对比较理想的程度了,社会治理的模式、方向,包括对教育的期待都在发生自然而然的变化。像社区的发展,既是一个新变化,也是一种新需求。

我们刚才也听到,像汪老师以家委会成员的方式走进学校,是非常难得的家长资源。更多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身后,对于每个老师来说,一个老师教40个孩子,也是对40个家庭。所以,我想问两位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社区、不同类型的家庭,在一些共识性、规律性的方面有哪些合作的模式或者途径?

吴重涵:家校社合作,实际上现在是有模式的。最有名的就是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的团队,到目前为止做了40年的家校研究,总结了一套程序性知识、方法、模型。在这一系统做法中,家校社尤其是家校之间的内容,实际上可以概括成六种活动:

一是当好家长。学校怎么样帮助家长履行责任。

二是相互交流。一个老师面对这么多家长怎么交流?一个关键词就是“相互”,原来我们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是单向的信息传达、执行,现在我们强调互动的过程、立体的网络交流,比如亲师互动、亲亲互动、亲子互动。

三是志愿者活动。一个层面是家长来做志愿者活动,促进自己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另一个层面是很多热心的家长志愿者为社会做贡献。

四是作为学校来讲,要特别重视比较内向的、不太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一个好的氛围是家校社合作的基础,同样的事在这个学校无法开展,在那个学校却红红火火,在于哪儿?有没有氛围。

五是在家学习。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和老师之间是需要配合的,我们当前在这上面面临着尖锐的矛盾。

六是社区合作。

实际上,家校互动,不管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以归到这六种类型中,而且这六种类型构成了家校合作的全部层面。所以我们讲,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所有类型、基本的原则和思想考虑进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家校合作。

主持人:刚才吴老师分享了家校合作、沟通的模式,传递了一个非常强劲的信息——家校社合作是有重心的,重心是如何去更好地放大育人的功能。

吴重涵:在家长群体中,有的可能文化素质稍微高一点,有的文化素质稍微低一点,都是自然的。面对不同群体,家校合作的重心是不一样的。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家长,他们分享自己养育孩子的经验是非常透彻的。在这种情况下,重心就是家长可以以更多的资源去帮助学校。有一些家长不大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因为他觉得“我”小的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散养,在当前的环境下是不提倡的模式,对孩子来讲是不利的。这个时候,学校就要把重心放在帮助家长进行亲子沟通,帮助家庭建立好学风好家风。所以说,家校合作的重心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因校、因地、因家长而不同的。

主持人:现在,我们需要真正重视家校两者之间关系的学校管理者,去调动家长资源,创新方式。整体上,家校社合作这样一种时代选择、教育选择,是我们对教育功能的需要。过去,我们把教育当作公益、福利,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社会都开始共同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校是主动建立家校、家社之间关联的主阵地。在保证安全性、保证与学习不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学校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比较成熟、有效地让家长参进来?

吴重涵:家校社合作,如果是在学校的层面,我们看到了很多经验,比如家长的志愿者活动、学校和社区的连接、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弱势的家长群体等。我们最近做了两项研究,一是班级层面如何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二是学校层面如何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班级家校合作的一个案例是:一个高中的艺术班班主任怎么样去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我们记录了两年的过程。这个艺术班原来是一个重点班,后来整个班级的成绩断崖式下滑,家长反映极其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班主任临危授命,把家校共育合作作为一个突破口,一是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二是必须交作业;三是大幅提高文化课成绩,核心是数学成绩;四是营造氛围,树立目标。后来,这四个问题他都解决得非常好,这个班的高考成绩是他们学校历史上最好的。

家长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一个必要环节,不是一般的环境因素,而是内在的解决问题的因素。比如交作业、带手机等问题,我们可以想到,家庭介入以后起了多少作用。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家长的介入,这两个问题是无解的;家长进入就变成有解,效果很好。所以我们提出,在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家庭和家长要作为必要的因素、必经的链条。

班主任找家长,原来传统做法是告状式的,现在家校要展开互动,“我”做什么、“你”做什么,相互交流,形成解决问题的环路。所以说,问题就在于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有没有技术。家校合作是有专业门槛的,教师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掌握的其中的很多知识。比如,家校之间不总是和谐的,很多时候会发生矛盾,怎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谈判理论,不是固执地坚持彼此的立场,而是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利益关切点、共同点。所以,如何去互动、引导,确实需要老师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汪雪梅:对,我觉得您说的这个非常对。老师引导的不光是学生,也有家长。在家学社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实际上是非常专业的人员,一是明确家长的权利与义务,二是求同存异,共同想办法帮助孩子。

吴重涵:学术上叫共享理解、达成共识,就像情人之间,一个眼神就明白什么意思,家长和老师之间有了共享理解,什么事都好商量。

汪雪梅:对,所以说,家校社三者结合最终的原则就是德育。老师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同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比如老师发现同学淘气或者走神了,该怎么样提醒这个孩子,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实际上就直接影响到孩子。同时,老师要引导家长,提示家长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长的缺位。所以,老师的作用真的是非常大。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的就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的眼里,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所以我把孩子交给老师是怀抱期待的。老师的职责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生方面的教育。家校社共育到了社会层面,就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在培养孩子。孩子能走到社会上,立得住脚,其实就是一个协同的关系、社群的关系。站在这一高度来看,我们家长就是跟老师站在一起了。

吴重涵:这里还有家长平时怎么样理解老师、家庭教育怎么起作用、老师怎么样去帮助家长的问题。家校互动的过程本身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还可以帮助改善家庭的亲子关系。我们共同帮助孩子,实际上就是在让家长学会在家怎么跟孩子进行互动,这也是一种家庭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应该是存在于互动之中的,互动过程中的教育是最生动的、印象最深的、效果最好的。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