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在总结人类认识史,总结他和马克思40年哲学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历史深远,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就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也得以产生,古代哲学家主要提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到了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表现为神对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这两派的论战曲折地反映了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斗争。在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早在恩格斯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已经意识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起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全部哲学的意义是由这个起点而构成的。费尔巴哈也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看作是整个哲学史所谈论的最高问题。然而,包括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停留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与客观、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维的客观性。针对整个近代哲学,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近代哲学停留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框架,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不可能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分析哲学认为,离开人类语言,是不能断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论之前,先要有关于语言的理论,因为世界在人的思想之外,但人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分析哲学的这一见解不无道理。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成果积淀于并表现在语言中,只有从语言的意义出发,才能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然而,分析哲学走偏了,因为在它那里,语言成了一个独立王国,马克思预见到这种趋向的出现,他说:“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

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后,进一步对这一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何者是派生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往往称作本体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或阵营。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在科学主义流派当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本主义流派里边也有很大影响。它把哲学归结为研究“实证的事实”和“实证的知识”的学问,认为一切知识都要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没有被经验所证实的概念、命题,如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应该从科学中排除出去。实证主义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企图取消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它关于“命题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或者“可确认性”标准,也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某种回答。实证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摇摆于两大哲学阵营之间,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正如列宁指出的:“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不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不仅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还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肯定了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了肯定的回答。然而,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是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者把知识、概念、思想看作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识只同感觉、知觉打交道,不超出主体范围,否认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唯心主义者比如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对象化或异化,认识现实世界就是认识现实世界的思想内容即概念,概念的运动、推演就是绝对理念的逐步实现。

在哲学史上,恩格斯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经典性概括,在今天都没有变得陈旧和过时。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存在于恩格斯之前的时代,而且也存在于他以后的时代。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人类活动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历史如何变迁,只要人和世界的关系存在,这个问题就始终存在着。哲学是在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关系的,首先必须思考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任何一个哲学理论的创立,都不可能逃避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因此,只要人类在实践着、在思维着,哲学基本问题就具有现实的意义。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为我们研究思维发展史提供了指导性的线索。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完整展示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是理论思维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即由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转向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重于本体论方面;到了近代,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认识论方面。在现代,哲学以反对形而上学的面貌出现。最早,马克思和孔德几乎同时举起“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马克思创立了“真正实证的科学”。在时代性上,马克思和孔德的口号具有一致性。但在指向上,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学”局限于经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内,马克思则指出了另一条思路,即在“拒斥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关注人类世界,即哲学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以往全部哲学,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于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物质”,却遗忘了对人类世界的关怀。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人类世界时,他就同时在寻找理解、解释和把握人类世界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这个依据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分析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语言学转向”,从本质上看,所体现的也是对人与人类世界联结点或中介环节的寻求。分析哲学主张把语言作为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但它却以倒退的形式推进了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为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它又反过来成为人们生活和实践中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恩格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把握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为开展理论研究和批判各种思潮指明正确的方向。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只有关注现实,并回答存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实践只有向理论提出任务,并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才能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过程,或者说是思维认识存在、又在存在基础上实现自我跃迁的过程。然而,理论与实践相比较,实践是高于理论的。因为理论源于实践,并要受到实践的检验;理论不能直接实现自己,只有在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的现实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突出实践的功能,才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