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坐标与历史自觉

我们的时代坐标与历史自觉

我们应该在时代坐标中把握新征程的开启,甚至应该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考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理论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以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理论影响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塑并发展认识人类历史命运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中国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哲学层面而言,我们应该深入探讨新征程开启的问题逻辑,也就是要弄清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问题,即现代化新征程开启的时代坐标应置于何处?新征程的开启具有怎样的历史规定性?我们应该如何形成清醒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从现代性发展的历史大背景和大系统来看,我们可以对新征程进行时空上的坐标定位,至少在世界历史视野中,有三个坐标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坐标是从经典现代性到新型现代性。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经典现代性的重要奠基者,而在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等人看来,经典现代性是一种刚性、固体化和简单化的现代性。新型现代性作为对经典现代性的丰富、延展和提升,已经超越了经典现代性,成为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和有待创造的现代性,当然它也是一种流动的、复杂的现代性。其复杂性体现在,西方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基本上是线性的,即从前现代、启蒙现代到经典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发展逻辑。而中国的现代性出场逻辑是共时态的,即现代性在时空上呈现出多层次叠加的复杂情况。如从现代性发展的地域而言,有些大城市依靠自身优势和良好发展条件已基本实现现代性,有的地区则还比较滞后。

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与理念。现代化具有过程性,侧重于现实实践。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和结晶,是现代化过程所形成的特征和属性,但同时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性意蕴的深度追问又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全面开启,充分表明中国方案在复杂现代性条件下的可行性。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看待小康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二个坐标是从被动输入型现代性到自主辐射型现代性。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现代性经历了从被动输入型到自主输入型再到自主辐射型阶段的转变。1949年以前,是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强制性地把西方元素输入中国,利用中国重塑西方世界版图,在中国建立了经济霸权、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难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地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自主性、主动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愈发自信从容地站在世界舞台之上,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更高的历史使命,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制度、价值、文化影响世界,这才是我们的气派。

从认识上看,要影响世界,以思想影响全球是第一要务。现代化地位的改变决定了中国思想不仅要在中国适用,还应当让世界认同并逐渐接受。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提供新动力。要从“拿来主义”到“中国贡献”,从“理论辩护”到“理论引领”,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

从心态上看,培养大国心态具有紧迫性。大国心态的核心是全体国民必须树立自信心态,既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也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要不卑不亢不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被激情绑架。拒绝担当的自保心理是小国心态;缺乏自信的畏手畏脚是弱国心态。大国之间的博弈,取决于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生命力、经济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选择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态,是当代大国应有的基本心态。

从研究上看,如果说以往我们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国实践与矛盾的特殊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理论;那么,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研究取向需要从特殊转化为一般、个性转化为共性,研究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超越性,强调中国道路是一种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引领世界文明的新的文明样态。确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背后的普遍性意义,创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国理论,是我们应有的世界视野和国际胸怀。

第三个坐标是由当前向未来不断发展。舞台在变、格局在变、坐标在变,新时代的中国在实践中的问题也会不断产生。任何思想、理论,即使在一定的实践阶段被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真理是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伴随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的进步、客体的变化,理论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在发展、理论在创新,把未来的所有问题都想好、都规划好,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从未来愿景出发进行当下定位,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战略,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在时代变化的紧要关头,梳理发展脉络、总结发展经验、聚焦发展“路线图”、明晰发展“坐标系”,准确判断发展走向并作出战略部署。

我们应该在上述三个时代坐标中把握新征程的开启,甚至应该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考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理论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以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理论影响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塑并发展认识人类历史命运的历史自觉。

所谓历史自觉,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并主动营造发展前景的重要素养。“历史自觉”中的“历史”,既包括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也包括从现在到将来的发展;“历史自觉”中的“自觉”不仅包括理论创新的自觉,也包括实践创新的自觉。我们对历史发展的把握要从不自觉、半自觉走向真正自觉。

强烈的历史自觉要求我们与人类发展进程同向,高瞻远瞩地把握人类文明,从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发展的正能量;也要求我们运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辨析历史方位、判断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增强方位意识和使命意识,从多重历史坐标中认识道路和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现代化锐不可当,我们应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作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同舫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