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建立一个富足、安定、平等的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希冀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小康,集中代表了中国老百姓对幸福的憧憬,也凝结着我们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果。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在规划“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深入研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的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比如,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实现了在更宽视野、更高层次上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了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化发展的目的;从强调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文化的价值,等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文艺工作、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观念、新论断,其中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作了非常深刻精辟的论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讲话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新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前瞻和自觉,为我们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四项建设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文化不仅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自身也需要不断发展繁荣。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

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思想文化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的小康才是持久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必须持续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面推进理念、体制、手段、工作创新,切实加快文化机制、内容、业态、形式等方面创新步伐,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新载体、新途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气。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这是对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激励。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一些长期制约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的难题仍需要破解,一些随着时代发展、改革深入、技术进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亟需研究应对。比如,文艺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问题;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问题;文化设施的建设、作用发挥和科学管理问题;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价值观问题;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中的网络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破解时代发展课题,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贵在探索,重在实践。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创新文化建设,一个重点是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基层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要创新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和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推进文化法治建设,健全文化领域法律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促进文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我们一定要运用好、执行好已有的法律,大力加强文化法治基础工作,宣传普及法律,规范执法行为,用法治推动文化建设。

全面促进文化融合发展,以文化的新发展大繁荣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当今时代,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大文化思维,推动文化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发展,为经济、产业和产品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推动全面小康迈向更高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对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把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攀登新的“高峰”作为文化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促进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互动融合,推动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不断释放文化新需求,创造文化新供给,打造更多健康优质的文化作品。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步伐,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把文化价值引领充分体现到经济活动中,让文化这个“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瞄准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教育、体育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要强调的是,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要特别重视导向、方向问题,无论怎样融合,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必须坚持,导向正确的原则必须坚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必须坚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和区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也要全面。要加强文化跨区域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在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上下功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着力解决文化发展城乡、区域不平衡问题。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实现特色发展,把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竞争力,构建区域文化发展新格局。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激发新时代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文化建设,要靠队伍、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化承载着立心铸魂的神圣使命,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至关重要。谋划文化发展,必须优先谋划文化人才发展。推动文化工作,必须优先推动文化人才工作。要完善政策、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文化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队伍构成多元,思想活跃多变,利益诉求多样,要高度重视文化领域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团结凝聚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教育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专心致志致力于文化的创新创造,致力于推出精品力作。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建立文化领域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分级分类分层开展文化人才培训。要加大优秀文化工作者宣传推介力度,表彰激励优秀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文艺界树正气、树标杆。

名家大师在推动文化发展、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表率作用。要研究建立文化人才梯队建设战略规划,完善文化人才的发现、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和储备机制,加大领军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传统文化乡土人才培养力度。要综合运用法治、道德、科技、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队伍规范管理。

近年来,文化领域新的业态层出不穷,社会力量参与度不断提高。要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吸引、支持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为组织和动员全社会认识文化、参与文化、投入文化铺好路、搭好台。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行业建设,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培育公益性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作者:中国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