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激活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智慧支持、意志激励和精神滋养。拥有70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置身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多元化格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秉承守正创新理念,繁荣发展首都文化成为了历史和时代的重要使命。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适时出台,为进一步加快繁荣首都文化、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步伐指明了方向。

纵观《规划》全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确了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和地域特征要求的必然选择。《规划》中所提出的务实有效的新举措,反映出北京市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站在历史交汇点,对文化理念、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法进行的再思考与再调整,进一步激活了首都文化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协调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分化—综合”的规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就会发现每一领域的生产生活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必须在充分保有自身特性的同时,博采众长,及时汲取其他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我、发展自我,不断进步。这一汲取的过程必然出现吸收与排斥、个体化与群体化等矛盾对立的问题。如何化解矛盾、求同存异,坚持协调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非常重要。

具体到文化领域,学界认为,文化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文化,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既有各自明确分工,又相互依存。

物质文化主要指文化硬件建设层面的文化,比如文化活动场馆中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艺术馆、音乐馆等,以及与之匹配的设备、设施和运营维护等人财物的投入;制度文化主要指文化软件保障层面的文化,包括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精神文化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作为更深层的文化理念决定了文化方针和文化政策的制定,从而形成制度文化。

在这个文化的复合结构之中,三个文化层面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

精神文化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观念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到当时制度文化的影响,需要从现有的制度文化中获得经验教训,不断调整、修正文化政策和方针。制度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现实的物质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又是精神文化的实施和贯彻。而物质文化的建设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更是密切相关:精神文化所决定的文化方针、文化政策不仅可以有力促进、激励物质文化的投入和建设,还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态势;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间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使文化结构体系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要繁荣和发展首都文化,就必须实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支撑,共同发展。这一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在《规划》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规划》把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市委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谋划、实践成果、规律性认识予以系统表述。《规划》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 (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比如,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游船通航工程,三山五园地区重点文物腾退保护修缮工程,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子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建设等。这些民生工程,貌似各自发展,实际上共同服务于一个中心,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我们可以期待,如果真正实现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同发展,必然会建成一套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届时,北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地位会更加巩固,对全国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会更加凸显。

内在属性与显性表现的辩证统一

2017年8月,蔡奇书记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首都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方面。说到底,首都文化是大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应有的软实力作用,要把首都文化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

具体而言,首都文化既包括以显性方式呈现出来的因素和层面,又包括深层的内在本质属性。后者遵循自组织、自调节的规律,发挥隐性作用。

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首都文化的内在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最深层、最根本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符合中国国情,是首都文化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显性表现,是众多文化资源在当下北京交汇融合的体现,呈现出新时代新北京的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和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个文化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推进老城保护,腾退与文物古迹相关场所;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近几年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这些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方法、政策等,都被及时吸收到首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在《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谋划,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工作。

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辩证统一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明互鉴与文明冲突成为国际文化发展的新常态。北京作为新时代正在崛起的大国首都,是中华文明的窗口,肩负着海内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命。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国对外传播的精神统领,而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又是中华文化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辩证统一。

所谓历时态,是指历史悠久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这源于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精深的美学精神,共同形成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绵延不绝的民族血脉和丰富滋养。所谓共时态,是指对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现代文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当代文化形态。

首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充满创新力与创造力的缩影。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辩证统一即是首都文化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规划》中推出的一些重要举措,非常好地体现了这种历时态与共时态辩证统一精神。《规划》指出,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抓住主办承办和服务保障国家级重要会议、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主场外交外宣活动契机,精益求精做好主场外宣。利用贸易博览会、文化博览会和艺术节、国际图书节展、国际影视节展等平台,精心策划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集中展示北京改革开放新进展和美丽中国新形象。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为契机,发挥北京“双奥之城”优势,加大对外推广中华文化力度。

由此可知,繁荣和发展首都文化,需要坚持协调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构建合理的首都文化复合体系;需要坚持内在属性与显性表现的辩证统一,既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北京独有的古都神韵,又以引领的方式发挥北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示范作用;需要坚持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辩证统一,挖掘未来首都文化的新形态以及潜在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内涵。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北京而言,就要讲好北京故事,要紧紧把握城市新定位,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命题,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城市发展的深刻转型。古老又现代的北京城,正舒展俊秀挺拔的骨骼,张开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新时代共襄盛举,共创辉煌。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9LLWXA009〉阶段性成果;本文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杨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昆鹏,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文艺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