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传统文化通过科技方式实现广泛传播,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区块链对于文化版权保护的探索,移动支付与知识付费进一步激活文化需求。同时,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关于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新趋势,很多都和数字化技术息息相关。如传统文化通过科技方式实现广泛传播,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区块链对于文化版权保护的探索,移动支付与知识付费进一步激活文化需求,等等。“十四五”时期,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一)依托“新基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是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涉及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板块,包括5G基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新基建”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在“十四五”时期会加快推进和“新基建”相关的几项重点工作。比如:

第一,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2020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正式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通过对文化内容的采集和标注,将形成的数据分别归入标本库、基因库和素材库;对已建成的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储存,形成数据库;再通过开发数据,形成文化产品。比如,在旅游景区建文化体验园,在中小学校和购物中心建文化体验馆等。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能加速数据要素的应用,提升文化生产率。

第二,积极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以技术创新引领超高清美学。所谓超高清视频,是指分辨率在4K以上的视频,画面清晰程度可以提升4倍、16倍甚至更高,观众可以看到层次丰富、更加清晰的画面,从而享受到更具感染力和沉浸感的新体验。2019年3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2020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超高清视频将成为最先落地的5G应用。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全面提速,我国的数字电视将率先实现4K全面普及。

第三,推进智慧文旅设备及应用开发。“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全国所有4A级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投诉受理等功能全覆盖。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十三五”时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为推动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2018年,云南省政府和腾讯公司共同打造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全域旅游智慧工程。“一部手机游云南”软件集合了AR导航、360°视觉效果等手机软件高科技旅游指南。游客只要在网络全覆盖的云南省域内,通过手机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享受全方位的全程服务。出游前,游客还可在手机上远程看景点24小时实时直播;到达景区后,可在手机上扫码购票、刷脸快速入园;游玩时,还可通过软件规划行程、查找厕所、智能订车位、无卡乘坐本地公共交通;遇到困难和危险,还可以一键求助和投诉等。这大大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提升游客体验。

第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如今,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比如,喜马拉雅是国内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2019年,喜马拉雅第四届“123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销售总额达到8.2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喜马拉雅平台主播数已突破1000万,并通过知识付费、广告、直播、有声书等模式实现商业变现。另外,喜马拉雅还大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在西安开了第一家线下门店“万物声”,集合了有声故事咖啡、畅销图书、传情礼物、沙龙课堂、专业直播间等多种功能,同时融入了“声音+、文化+、时尚+、高科技+、新零售+”的创新融合形式,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传统书店转型的一个鲜活案例。

舞台艺术与5G融合,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2020年4月,借助5G网络“云直播”,位于上海、武汉、纽约三地的音乐家跨越时空,共同奏响了著名华人音乐家谭盾的新作《武汉十二锣》,呼吁人类共同对抗新冠病毒,当晚观看直播的观众超过7000万人。在这场演出中,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被网络牵引到了一起,同奏一首乐曲,其中,六面铜锣在上海,编钟在武汉,其余六面铜锣和弦乐演奏家、女高音歌唱家在纽约。这是5G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一个案例。

北京演艺集团探索互联网+演艺的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演艺集团推出的“京演剧场”,探索互联网+演艺的模式,推动传统舞台艺术上云上线。通过整合旗下中国杂技团、中国木偶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北京民乐团、北京市曲艺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九家院团的优质演艺资源,打造永不打烊的全天候剧场,使传统艺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推动传统演艺业态适应网络传播新语境,加快转型发展,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剧场开播至今,共推出直播演出285个、其他各类线上作品147个,总观众人次超过4亿,集团及旗下各院团快手账号粉丝总量超过120万。线上演出期间,集团还积极探索了一些付费直播、直播带货、广告植入等商业合作新模式,尝试推动线上流量转换。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中国服贸会期间,“京演剧场”线上品牌精彩亮相,集团把演出直播带到了服贸会展区现场,9场互动演出吸引现场观众超过1万人,线上点击量630万人次。

(二)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

第一,云游戏重塑游戏产业链。网络游戏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5G商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云游戏作为重要细分应用领域,成为许多互联网公司厂家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云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对硬件的依赖,用户不用购买高性能的计算机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画质、更好的游戏体验,这里主要讲的是手游的发展,这是网络游戏的一个重大变革,而这场变革正在重塑游戏产业链。

云游戏带来产业生态的价值重新分配:一是降低研发成本,进一步提升优质研发商议价的能力;二是提升发行商运营效率,发行手段更加多元化;三是云游戏平台的内容+体验构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人机共创。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文化产业方面,人工智能在网络新闻、文学等图文内容的创作与编辑方面广泛应用,一些主流媒体如腾讯新闻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微软小冰”及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等都先后将AI应用于新闻报道。2020年11月6日,韩国MBN电视台推出韩国首位AI女主播,并顺利播报了当天的主要新闻和若干条快讯。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参与题材选择、初步生成、编曲、声音合成等环节的创作。在艺术创作领域,阿里巴巴推出的“鲁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一秒生成8000张淘宝海报。在影视领域,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自动将因光线过少引起的瑕疵纠正成光线饱满而自然的图像。在传播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向用户推荐文化产品,适时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提升用户服务体验。2020年10月,由11位科幻作家参与的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正式启动。在写作中,经科幻作家尝试,AI程序已经可以输出语法上非常通顺,同时拥有一定文学表现能力的段落,AI程序的输出常有惊人之笔,或具有科幻风格的叙事段落,或具有浪漫意味的抒情段落。另外,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修复“老电影”。有网友通过对1920年的原片影像进行人工智能上色、修复帧率、扩大分辨率,使影片呈现了较高的清晰度和可视性。

第三,区块链版权服务。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版权保护方面带来非常大的挑战。进一步说,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盗版的成本更低、更猖獗。2019年春节档期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收获了46亿元票房,但也遭遇了严重盗版,上映第二天电影的高清资源便被1元叫卖,保守估计造成的损失近10亿元。可见,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就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数字内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数字内容的确权、用权、维权、交易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实现数字版权登记、智能交易、侵权监测等功能,打造全链路的数字版权保护生态体系,促进数字版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通过搭建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使创作者的作者信息、作品信息、授权协议等上链,使版权购买方的流转信息实时上链,并展开监测,对抄袭侵权方展开电子存证智能对比、权属监测。而以上都是通过“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简称DCI)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对每一件数字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或者合同备案时,均发放DCI码、DCI标和作品登记证书(电子版)。DCI体系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数字作品版权登记、版权费结算认证、监测取证快速维权。综合支撑建立起包括版权确权、授权、维权在内的全流程版权综合服务体系,并与现有互联网版权运营平台进行嵌入对接,以嵌入式服务方式实现一体化服务。

第四,沉浸式体验产品。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而当代艺术更多追求“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的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追求让观众在感官或者认知上产生代入感和互动性,并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在,一些知名景区推出的演艺项目几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这就是沉浸式旅游演艺。比如,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上演了18场“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汉《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沉浸式”故事演绎,等等。“沉浸”正在成为旅游演艺项目满足观众体验的共同策略。2020年,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在上海展出,当观展者置身其中时,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漫步、嬉戏,却不被淋湿,这就是《雨屋》为参观者营造了超现实的氛围,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与水互动的体验。

(三)加快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影视业为例,目前中国影视业工业化、科技化水平相较国际影视强国还有差距。在早期起步阶段,中国影业与好莱坞的差距并不大。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后来,美国开始发展影视工业。1930年,开始搭建好莱坞影视流程化,为优秀电影作品及电影人颁发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也就是奥斯卡金像奖。1975年,后期特效巨头工业光魔建立,推出第一部工业化后期制作的电影《星球大战》。1990年,好莱坞出现数字化管理软件,用于电影摄制过程中的预算和筹备管理。而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兴起影视特效的代工产业。

好莱坞影视工业化流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立项筹备期、拍摄期、后期制作期、发行放映期和归档期,其中数字资产协同,科技应用贯穿全线。而相较而言,我国影视的工业化,整体科技产业缺失,后期制作产业初具规模但技术力量薄弱,多使用国外应用软件。比如,在立项筹备期,我们使用的主流软件是excel+word,基本没有科技渗透;在拍摄期和后期制作期,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国外软件;在发行放映期,邮寄和当面派送是主流;在归档期,还在使用移动硬盘、光盘等传统技术备份。

纵观好莱坞影视科技发展,发现其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工业化生态完善且繁荣;第二,影视软件内核是产业流程规范化;第三,美国网络和IT基建早已实现数字化互联;第四,六大影视公司IT建设完善且闭环。随着“十四五”科技助力影视工业化发展,我国同国际影视强国的差距将会大大缩小。具体来看,第一,IT基建已经在逐步完善,包括硬件网络设施的升级、BAT互联网产品的研发、云产业的兴起;第二,软件推动流程具备可行性;第三,市场呼吁效率提升;第四,宏观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五,国内竞品的加速研发。“十四五”时期,科技将会带动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大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应用

2017年,广州市拿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一种新材料AirSonic声能纤维,采用一体化琴身技术,打造了一体成型碳纤维吉他LAVA ME。这一创新改变了吉他行业的制作方法,畅销国内外,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制造业的巨大影响。

伴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体验装备将不断升级,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在交互体验设备方面,索尼推出了空间裸眼虚拟显示器,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就可以渲染逼真的3D对象,为用户打开一个三维世界的小窗口。在新一代投影设备方面,世界顶级数字多媒体艺术工作室Moment Factory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夜游体验。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目标不是别的,正是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供给,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数字化带来的技术便利和手段升级,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内容生产的优化精进、创造创新上。相信通过数字化战略,我国文化产业将走上一条前景可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建议》中有一个新的表述,即“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这是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可见,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这一重要内容,来跟大家分享我的几点认识。

(一)从区域经济布局到区域文化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这些都属于区域经济布局,而在区域经济布局过程中,推动区域文化布局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推动区域文化布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生产要素最佳配置。与经济发展一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载体,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但这种发展模式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力度大,动作快。不足是各自为阵,画地为牢,无法估计文化资源的跨区域特点,往往与各地特色不能兼容。比如,长城文化带就横跨了多个省、市、自治区。以苗族文化为内核,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也涉及多个省和自治区。所以,要推动区域文化生产要素最佳配置,就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一体化。之前,我国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是由不同部门来管理的。比如,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国家旅游局主要负责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2018年,我国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解决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协调难的问题,对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促进国际区域文化理念与中国文化实践的结合。发达国家在区域文化发展方面起步早,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理念和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区域文化带应该重视文化线路、场景和国家公园建设。

文化线路。文化线路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结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是发达国家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念形成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大型遗产类型被正式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范畴。文化线路理念注重区域合作,汇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休闲游憩、教育审美、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与文化线路理念相近的有文化廊道、遗产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理念。比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默林铁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铁路。塞默林铁路位于奥地利东部维也纳至特里雅斯特的丛山峻岭间,全长41.7公里,建于1848年至1854年,是世界上第一条完全使用镐头等工具在高山上开凿的铁路。文化线路理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拥有独特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族群;二是线路的长度可长可短,没有一定之规;三是强调自然、文化、经济三者并举。

文化场景。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还应该重视文化场景营造。文化线路是线性或带状概念,国家公园是块状概念,文化场景更多的是微观建设。文化场景强调微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养成,旨在增加区域魅力,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场景营造强调社区、便利性生活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多样性人群、意义和价值等五要素的结合,这有利于增加特定空间和区域的吸引力。

国家公园。发达国家区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建设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思路。从实践看,国家公园不仅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带动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1200多个各类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二是注重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三是强调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文化产业合作要做到线面的结合

“十四五”时期,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将国际区域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做到线、面、点的结合,把文化线路、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场景等区域文化发展理念融于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中。

以文化线路为例。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线路有四个特点,一是涵盖范围更大,二是尺度也更大,三是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四是涉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

实际上,文化线路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相关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比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后,文化和旅游部和黄河流域九省区都在紧锣密鼓制定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提出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该廊道连接了以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代表的甘青地区彩陶文化遗址,以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为代表的北方石城遗址,以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为代表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等。再有,借鉴文化线路理念,在相关规划中提出建设被称为黄河一号的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这条文化旅游风景道从兰州市到东营市长达3800公里。规划还提出建设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8条支流岸线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另外,还设计了6条研学线路,包括黄河华夏古文明探源游、黄河古都新城游、黄河寻根问祖游、黄河生态文化游、黄河红色基因传承游、黄河治水文化游等。这构成了立体的文化旅游线路。

再以国家文化公园为例。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为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开了先河。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评出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包括圆明园在内的12个项目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的正式启动。

在谋划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被列入《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中,并确立了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建设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把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19年12月,经河南省编办批准,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筹建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理念是一种块状思维的建设理念。《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将块状思维理念运用到旅游城市群建设中。规划提出,以黄河流域河湟文化片区、河套文化片区、关中文化片区、三晋文化片区、河洛文化片区、齐鲁文化片区等六大文化片区,建设七大旅游城市群,包括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块状思维还延展到建好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发掘展示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等,推进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西夏陵、铺津渡与蒲州故城等大遗址整体保护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原文化部和财政部出台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这实际上是第一部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藏羌彝走廊”是指我国西部历史上以藏羌彝族群(以藏缅语族居多)先民为主体、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和休养生息的地区。这个“规划”是第一个从跨区域的角度,以块状的思维理念谋划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建设文化场景,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草案)提出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发展思路。文化场景也广泛运用于城市规划中。比如,成都市以建设公园城市目标,提出场景营城理念,构建公园城市场景体系。

以旅游演艺场景建设为例。曲江新区致力于构筑旅游演艺场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曲江新区是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新区,核心区域面积51.5平方公里。近年来,曲江新区致力于旅游演艺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西安城墙、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大唐芙蓉园等旅游景区,挖掘各个景区特色文化要素,运用歌舞、曲艺、杂技、非遗等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二是以西安演艺集团、西安交响乐团、合唱团和西安秦腔剧院等艺术团体为核心,统筹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大华1935剧场群、新城剧院等剧场资源和演出资源,努力让场馆火起来。

再以博物馆为例。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博物馆建设是重要的文化场景建设。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提出,筹建中国黄河博物馆、中国古都博物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黄河国际箜篌博物馆。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在黄河两岸这些以展示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将以鲜活的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从更开阔的视野谋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带

推进文化产业带建设,不仅要发展依托传统文化资源跨区域形成的文化产业带,如黄河文化旅游带、藏羌彝特色文化产业走廊,还要扩大规模,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具有一定规模、且有跨区域特点的产业带纳入“十四五”文化产业带建设之中。总之,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我们谋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新视野。

(四)创新区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主要有:第一,以特定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产业带沿线共建。其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谋划,就是以特定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产业带沿线共建这样一种思路来推动的。第二,以产业分工为基础进行合作共建。比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要推动三地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比如北京要突出高端服务上的优势,河北要在高端制造上有所发展,以此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一种合作模式。第三,以事件分享经济为动力的区域合作共建。比如,北京、河北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就是一个以事件分享经济为动力的区域合作共建。第四,部市合作共建模式,就是由相关部委和地方共建的一种合作模式,比如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

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创意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和分享价值。自然资源对于旅游固然重要,但文化创意的独一无二性,则为旅游注入生命力,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贤圣孔子就十分重视文化创意的价值,阐述了“无文不远”,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山水诗人,致力于发掘自然之美,赋予自然山水价值,把诗歌创造与游历山水结合在一起,为大自然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才有如今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火了少林寺的所在地登封市的旅游业,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记忆犹新。这也标志着,城市成为旅游业的重心,代表着创意,体现着创意,不断贡献着创意。例如,北京是国际著名旅游胜地,不仅拥有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景观,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着798艺术区,以及很多有创意的高校。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顶级城市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城市第一次入选,《时代周刊》给予的评价是:“798艺术区让北京具有成为世界城市的潜力”。这是对北京城市活力的最好概括。在当代社会,文化创意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唐老鸭、米老鼠、狮子王等动漫形象,核心是文化创意,乌镇国际戏剧节、木心美术馆,核心是文化创意,宋城千古情系列突出“情”字,同样彰显的是文化创意。同理,北京故宫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在于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藏品,另一方面在于它不断地贡献着创意,比如文创产品、纪录片和科普片等。但凡现在人们喜爱的旅游去处,比如迪士尼、环球影城,中国的华侨城欢乐谷、798艺术区、田子坊艺术园区,包括著名高校等,其核心价值大都是文化创意。可以说,文化创意是旅游业步入创新性、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环节,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和日常生活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目前,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自然和历史资源的作用逐渐下降。传统旅游学对旅游内涵的概括着重在自然资源和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当然重要,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限,真正促进旅游发展的是创意。比如,景德镇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它的旅游点并不是自然山水,而是陶瓷,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陶瓷藏品,都可以办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作为杭州旅游的重镇——乌镇,吸引游客的不仅是国际戏剧节,也包括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评弹、皮影、茶馆、乌酒坊、酱坊、蓝花印坊等传统文化元素。此外,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北京四合院、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一些地方的非遗展示体验等,现在都成为旅游热点。可见,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旅客既关注文化遗产承载的共同价值和家国情怀,也向往当代生活所散发的环境品质和人间烟火。”

重视文化创意也是文化旅游企业成功的秘诀。杭州宋城集团拥有30个各类型剧院、65000个座位数,分别超过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伦敦西区全部剧院和美国百老汇全部座位总数。其核心理念是“创意者不死,独特者永存”。他们的《千古情》每月一小改,每三月一大改,不断通过创意给演艺产品注入新内容。深圳华强集团原本是一家科技公司,2009年后开始转向动漫,公司拍摄的《熊出没》被公认为中国动漫一座里程碑,后来集团发展成为全球第五大主题公园公司。其成功的秘诀正是“以文化(创意)作为核心,以科技作为依托”的理念。

(三)旅游业彰显文化价值,赋予文化更大动能

当今社会,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博物馆,也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字博物馆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也是一个成功案例。历史上自宋代以后,南京的江南贡院就是历朝科举考试的考场。2014年南京市建设的中国第一座科举博物馆,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科举文化,对游客极具吸引力,每天游人络绎不绝,有力地促进了南京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处于闲置或低效状态,旅游为公共文化设施再利用提供了契机,同时,与文化创意产业互为依托,彰显文化价值,赋予文化更大动能。旅游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赏功能,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抗战博物馆群,就是整合各方文化资源建设而成,现在已成为著名的博物馆群落,形成当地颇具特色的以旅游业为核心的博物馆经济。

(四)文旅结合是“开放、包容、共享”理念的实现

迪士尼落户上海并获得成功,历史悠久的托迈酷客公司与新兴的中国复星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国际和中国旅游市场,以及各种类型的现代音乐节和演唱会、时装设计周等,都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展现了现代娱乐、时尚生活与旅游业的融合。

我国旅游业也应秉承开放、包容、共享理念,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敦煌研究院就是成功的案例。敦煌研究院根据敦煌季节性分明的特点,积极创建数字敦煌,通过新媒体互动、数字终端导览系统、PC端数字存储传播等多种方式,将线下游览与线上游览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游客观赏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扩大了敦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宋城千古情、华侨城欢乐谷、华强方特欢乐世界等,这些成功的文化旅游企业无不善于利用科技力量提升旅游的文化表现力。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数据是决策的支撑。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专题报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2018中国旅游演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艺术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度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手册》,为研究文化旅游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四个关键点

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还有很大潜力,要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应抓住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借力现代科技、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这四个关键点,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新思路。

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一是发挥当地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就很有启示意义。再以北京为例,北京高校资源丰富,百度、优酷、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企业颇受年轻人关注,这些资源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潜力,目前还未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发掘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重点是促进景区景点从门票经济向以IP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收益转型。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收入超过1500家上市公司的年收入。故宫在文创、影视开发、节庆灯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超其静态展示所产生的价值。三是发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当代价值。比如,福建将当地的农民画和漆画艺术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漆画,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受到市场认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

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发挥文化资源的自身价值很重要,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创造新的文化和旅游吸引物更重要。一是构筑文化场景。如北京的798艺术区、751艺术区等,就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场景,也是新型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如成都通过为街头艺人搭建有尊严、有温度的城市舞台,培育旅游消费,目前已招录了5批215组街头艺人。街头演出点位拓展到目前的60个,艺术表演丰富了城市街头旅游的文化体验,成为游客的打卡点位。又如,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为疏解人流,在光义街现文巷一条原来十分僻静的小巷内,挂上了漫天的油纸伞,此景迅速走红网络,成为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三是善用影视、流行音乐等大众文艺提升城市关注度。如,电视剧《都挺好》让取景地苏州同德里小巷成为不少游客打卡地。又如,以云南丽江、大理为背景的摇滚音乐和乡村音乐为丽江、大理增加了意蕴和魅力。

借力现代科技。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文旅融合前景广阔。以敦煌为例,因地域和气候等原因,当地只有一半时间是有效旅游时间,但通过借力现代科技,创建数字敦煌,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展示和传播。敦煌的数字展示在海外巡展也培育了大批旅游消费群体,这就是数字技术的优势。北京十分重视借助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平台丰富文旅营销渠道,加强与短视频龙头企业项目合作,推出抖音民宿季,开展民宿专项活动;利用短视频发布平台,构建北京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开展“抖音美好打卡地”等。

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促进文旅消费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过程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值得总结。如宁波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在促进文旅消费方面有五个特点。一是市场导向。坚持居民爱看什么就提供什么,发挥当地民营文化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唱主角。二是产业与事业融合。结合当地特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倡导“一人一艺”活动,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三是供给创造需求。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四是注重线上线下联动。线上预约,线下消费等。五是符号消费带动实物消费。如小汤·悠悠、波菜等文化符号就是通过对当地文化的一个综合提炼,强化了当地人的地方认同感。“波菜”是宁波文化粉丝群体的一个称谓,为宁波文化的粉丝群体打造了一个特殊身份。“波菜市集”是宁波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化旅游季的活动之一,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市民提供了了解更多文化产品的机会。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