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 B27; 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1)04-0017-06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近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近现代具体国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科学社会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的分析和预测,而实际情况是具体的、复杂的,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之中进行的,各国之间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模式。这就需要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独立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无产阶级政党。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主义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近代中国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党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前人没有做过,也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答案。对此,毛泽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遵循这样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他还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遵循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正在逐步改变20世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错误做法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重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正面形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再次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

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100年的丰富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贡献。这不仅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一条发展道路,确立了一种发展模式,而且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一种发展理念。

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展变化的。他们还预测到,依据其经济成熟程度,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区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至于未来社会究竟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并没有论及。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阶段。这样未来社会将有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而是一个特定的并且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且,社会主义社会还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列宁没有明确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3个重要观点: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将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二是明确提出同其他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和“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三是提出要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些认识是有价值的,为此后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集中反映在对中国现阶段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上,即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大约需要100年时间。这个新认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其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都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将经历一个很长时期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要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可见,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概括地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工业国阶段,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阶段。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观

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也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预测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曾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些思想。比如,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取得了一系列认识成果。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著名谈话中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比较明确地概述社会主义本质。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华大地上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聚焦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后提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等。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观,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彻底的发展论考察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改革?如何进行改革?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作出明确论述。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问题。列宁认为,改革(改良)是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改造旧社会,并且在改造旧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奠定和创立起新制度。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改良)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改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基本途径。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问题,毛泽东也作过一些探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毛泽东就提醒全党同志,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不完善,还不巩固。要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完善起来,除了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还要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巩固起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从理论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为了恢复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40多年来,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波澜壮阔、史无前例、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巩固、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关于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于改革的地位: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于改革的主体: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关于改革的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这一系列理论创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概念,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但他们的有关论述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社会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94年1月,意大利社会党人朱·卡内帕请恩格斯为同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概括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以区别于但丁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难”的旧纪元。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了这段话作为答复。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马克思在一些早期著作中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都表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的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想社会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为此,《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能否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向心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这个新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说,这是一个带有原创性质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以及执政党建设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本文仅从宏观方面,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方面对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作上述概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王怀超,秦刚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怀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一级教授、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