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影响深远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美经贸摩擦等多重严重冲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和社会建设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目标。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孩子是否有地方上幼儿园、看病方不方便、食品药品安不安全、养老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房、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能不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等等。只有在持续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瞄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加以解决,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②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复工复产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组织效能,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截至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③,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富裕标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86万人;学前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灵魂砍价”带来的国家医保目录扩容升级让患者受益面更广、受益力度更大;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程;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广大小微企业和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总体看,惠及14亿人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21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④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人民”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分量。疫情期间,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加上走在全球前列并正在实施的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计划,切切实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一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史。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⑤回顾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百姓心为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考察时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还亲自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级政府不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思路、乡村治理能力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的生动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人民主体: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真正的英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共建共治共创共享是人民治理的根本途径。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延伸和体现,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铸就的自觉能动性、自生自主性、自由自为性和自我创造性,因而人始终是主体。人民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人民主体力量是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民当作主体,激发人民主体活力以及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主体力量,依靠人民共创治理成果;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治理,使人民共享治理成果;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治理,依靠人民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科技和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参与到抗疫斗争中来,自觉遵守防疫规定,自发组成疫情治理共同体,赢得了这场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可谓是一枝独秀。

首先,在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疫情治理的现实任务下,坚持共建共治共创共享,发挥人民权力主体、权利主体、利益主体、发展主体、实践主体在疫情治理中的作用,体现人民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治理逻辑。

其次,疫情治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为抗疫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导向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作为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客观要求遵循群众路线,在前期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发动群众主动防疫,捐款捐助生活用品、口罩等防疫物资,实现联防联控联动联办,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还要求关注社会心态变化,加强疫中、疫后社会心理疏导和服务。可以说,疫情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志愿服务机制、心理援助服务机制从本质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三,疫情治理注重发挥人民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们坚持运用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坚持疫情治理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疫情防控的过程依靠人民群众,疫情治理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人民主体促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与发展能力提升相结合。脱贫攻坚也是一场特殊的人民战争。扶贫先扶志、扶智。在反贫困斗争中,我们党既把贫困群众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扶助对象,又使其成为反贫困事业的主体,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改变以往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输血式”做法,而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造血”机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扶贫、创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实施“春潮行动”“雨露计划”“春风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实现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增产增收,还实现了群众生活富裕与发展能力提升的统一,为消除因缺乏生产技能而返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创造了条件,农村反贫困实现内生式发展。

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一直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消除贫困、促进民生改善和生活品质提升、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防止出现“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在凝心聚力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经历了1978—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86—2013年的区域扶贫开发阶段、2014年至今的精准扶贫三个阶段。随着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尽管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但减贫速度却不断加快。据专家测算,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年均减贫速度低于3%;90年代,年均减贫速度低于4%;21世纪的头10年,年均减贫速度约为10%;2011—2020年,年均减贫速度超过20%。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先后7次召开全国扶贫工作座谈会,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例如在精准扶贫阶段,实施了特色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创造了堪称人间奇迹的脱贫攻坚成果。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减贫人口达7.7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9年底的0.6%;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且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⑫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农村地区基层治理方式和治理水平得到改进和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构建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使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基础民生(或称底线民生)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做法,稳定了参保人群和社保待遇。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均超过2亿人。

进入新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和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趋势,民生方面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未雨绸缪应对这一挑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保障发展型民生,就要求顺应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富和社会再分配力度,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ZDA00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134页、13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年2月28日。

④习近平:《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

⑤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0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⑧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⑩汪三贵:《中国扶贫绩效与精准扶贫》,宣讲家网,2020年5月11日。

⑫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