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葛新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营商环境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尤其实体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虽然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是仍然需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此主要阐述三大问题:

 第一,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第二,对市场经济相关问题与市场机制的思考;第三,基于知识管理的营商环境。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一)国内大循环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穿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主脉,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以“内需为主动力”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因此国内大循环是关键,而扩大内需则是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现实的问题是内需不足。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已经饱和。国内的新产品创新还不能满足他们对产品消费的需求,从而转向国外高档品或者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但是可支配收入有限,形成不了有效需求,表现出消费能力不足。可见,推动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创新以及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是增加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

(二)收入分配

利益分配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解决分配问题是解决内需不足以及所有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基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原则,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解决内需不足的重要途径,合理分配收入是解决内需不足的必然选择。

第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提高劳动、知识、资本、数据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尤其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第二,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注重公平,合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发挥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尤其与民生福祉相关的转移支付的直接作用,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系统,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提升其消费能力。进而提高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收益率,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第三,基于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现实,把人均资源以及实际占有资源纳入评议不同行业收入的考量标准中,以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减少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

第四,加强对于暴利行业的监管,遵从供需关系原则,引入成本控制,强化基于创新的质量、成本定价机制,科学合理地适度减少行业差距,拒绝行业暴利。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市场准入资质和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信息对称,有利于企业依靠创新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增强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总之,在收入分配中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收入差距,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范璧萱(实习)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