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葛新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营商环境(4)

(二)对市场机制的分析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理论上,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实际上,由于经济问题的特点以及均衡、价格、成本、创新等营商环境因素,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一,市场机制下均衡与非均衡特点。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时,短期内一些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另一些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他们为此将付出价格上涨的代价。即使政府动用储备投入市场,使这种上涨量减少,并且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但市场价格还是高于原来的价格。结果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满足需求的消费者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就会减少。而对于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消费者来说,因为没有支付上涨后的高价,同样在一定收入的前提下,消费其他产品的数量增加。显然这种市场机制下的有得有失,比计划机制下以票证按原价交易更为科学、理性和可接受。

同时从长期来看,市场释放信号,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刺激生产,新的企业会自由进入市场,这也是科学的、理性的和可接受的选择。同样,当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时,短期内按市场供求规律,生产者会亏损。

但只要市场价格不低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者牺牲固定成本可以继续生产;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变动成本时,生产者则难以为继。由于生产者技术、管理、成本等不同而决定其处境。同时从长期来看,市场释放信号,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抑制生产,一些生产者尤其第二种情形下的生产者会退出市场。显然这种生产者自由退出行为也是科学的、理性的和可接受的。

总之,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依据市场机制做出的均衡选择,在经济或心理上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由供求不平衡到平衡,实际上是通过价格变化决定的,这种平衡都是价值量上的平衡,在实物量上都是不平衡的。并且,在市场出现新变化时,短期内实物量都是不平衡的,况且不平衡是常态,即短期内实物产品供不应求时,一部分付出代价的消费者的实物需求被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实物消费需求不能被满足。当供过于求时,部分生产者的实物产品积压,占用资金与资源导致亏损。同样,消费者相应的实物需求也不能被满足,这种短期现象会周期性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度及频率由市场信息以及技术、工艺、人员、资金与材料储备与可达、可用程度,以及市场反应与决策速度等因素有关,实际上这种短期现象可以说是常态,以及实物短缺、实物需求不能被满足同样是常态。

第二,市场机制下的博弈分析。在市场经济中,有两种市场机制下的博弈行为。一是遵从市场规则、依法经营,依靠技术、管理、成本与文化实力以及对市场供求信息的判断等行为做出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体现为一种真正的以实现获利最大化的博弈行为。这样的企业是硬实力的体现,是可持续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和显著的正外部性,有利于创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

二是违背市场规则,不是依靠技术、管理、成本与文化实力以及对市场供求信息的判断等行为做出决策,而是靠侵犯知识产权、欺诈、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以劣充优,以及资源信息独占等非公平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体现为一种无底线的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赌博行为。这样的企业凭旁门外道的“软实力”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并呈现显著的负外部性,不利于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无良、不正常、不持久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使没有违背供求原则,表现出的依靠“愿打愿挨”而谋求暴利的行为,也是既侵犯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又破坏了市场规则与营商环境,还会涉及腐败与违法行为。

第三,价格选择分析。在市场机制下,价格由供求决定,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理论上价值与价格一致,但是实际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应有一个合理的范围。根据马克思理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用“W=C+V+M”表示。根据市场经济理论,产品的价值由其效用及自然属性决定,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市场经济中供求量有供求实物量和供求价值量之分,也就是说价格可以由供求实物量决定,也可以由供求价值量决定。但在供求价值量决定的情况下,价格由其变化量决定,即通过价格上升或下降变化至供求价值量相等。一般来讲,在初始状态下,价格可以假定由供求实物量决定,在后续的状态下价格则由供求价值量或者供求实物量与供求价值量交替决定。

实际市场上无论是就生产者、消费者而言,还是就产品而言,同样都表现出市场的多主体、多目标、多维度、多因素、多交叉以及多重线的复杂性,形成多维系列的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实物量与价值量、个体量与总体量等,以及它们的交叉都影响了供求机制下价格决定的难度。

第四,成本选择分析。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成本优势是竞争机制下最有效的手段。在市场中,成本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正如“买的不如卖的精”,消费者难以知晓成本信息,但是对生产者来说产品的成本是可以核算的。成本是价格的一部分,与市场供求无关系,而与生产要素、价格与产品数量、功能与质量有关。在固定的价格下,为提高成本利润率,唯有选择在保证产品功能与质量下,节约成本与降低成本,进而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首选。

但在实际中,如前文所述,一种现象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非技术与管理等旁门外道的“软实力”的赌博能力,以节约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胜。这种只靠市场信息占有与赌博能力,势必不重视技术、产品、管理的创新。尤其是那种以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优等节约降低成本的方式更是违法的。

另外一种现象是利用供需缺口,价格高于成本几十倍。另外,投资品会因投资动机与目的等因素,促使其价格离奇的高于自身价值,导致资产泡沫膨胀以致破裂。如那些利用各种虚假广告,伪科学等欺骗手段包装的所谓新产品,与新理财产品以及利用信息不对称或监管缺失,欺骗消费者的社会及非法社会组织的行为,其实属于违法犯罪行为,破坏了营商环境,应加强监管,给予严厉打击。

无论什么产品,其价值与价格都以成本为基础,价格形成机制基于供求关系,兼顾考量成本。如果偏离这一点,供求关系发挥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并因其价值量均衡的特点留下选择性陷阱,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无疑,成本是企业最真实的实力。成本结构分析可以划分为基础成本与创新增加的成本。对同行企业来说,人员、原材料、仪器设备等构成的基础成本差别不大,但先进技术研发以及适宜的制度、机制、政策管理与文化等软实力提升所形成的创新成本差别巨大。

在保证产品功能与质量下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创新成本所占的比重呢?唯有创新。但又存在着两难:一是创新难。创新需要踏实地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更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投入,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适宜的制度、机制、文化、政策。二是降低成本难。从局部看,创新一定增加成本;从总体看,创新在增加局部成本的全过程中增加了总成本,而减少总成本是很难的。创新生产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其成本是自然增加的,但如果市场信息公开,市场准入与监管到位,则不会出现假冒伪劣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成本的增加则会带动出现市场上的高质量溢价,并足以抵消成本的增加。

此时,创新生产并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则会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的利润,进而会继续提高质量,否则不利于企业创新,提高质量。对于创新生产、提供维护与提升产品品牌的企业更是如此,此时市场会有品牌溢价,并足以抵消创新提升品牌所增加的成本。可见,先进企业的创新与管理水平以及适宜的制度、机制、政策与文化对形成良好的产业机制、宏观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良好到位的市场信息公开、市场准入与监管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创新选择分析。市场机制下,虽然创新在降低成本方面存在两难,但唯有选择创新。在市场监管到位时创新对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具有正的外部性。

一是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满足市场的新需求,以及创新的可持续。

二是有利于鼓励基于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

三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土壤与文化,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

四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追求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是实体经济做实、做精、做强的目标。无疑虚拟经济尤其金融创新也很重要,但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研发,以便形成资金追逐企业研发,而不是企业研发追逐资金的情况。在创新中需要正确处理创新和激励的关系,不可否认激励对创新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一味依赖激励,创新是不可持久的,同时以功利性为出发点还会引发不端行为,甚至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出现,为创新繁荣注水。

因此,应高度重视激励对创新的负向作用,在激励创新制度方面更需要把握制度的边界和力度,边界不清容易引起制度泛化,导致制度过多、过细。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及其互相的叠加作用,也会束缚并影响创新。力度过小达不到激励创新的目的,力度过大让激励创新适得其反。此时制度的负向作用尤为显现,出现功利性驱动情况,甚至容易出现虚假伪创新。一旦确定了创新考核或奖励指标,这些指标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摆设,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创新环境与创新成果在管理服务上应尊重个体创新,重引导不要管细节,更不要一刀切、一管到底,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空间和创新环境,提供人文创新服务。

在创新中还需要正确处理“后发优势”与“弯道超车”。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经济发展中新的或者潜在的需求会引发技术创新,依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判断未来的需求,从而通过“后发优势”或“弯道超车”满足需要,节约了研发经费和时间。但长此以往,却让基础技术研究出现断层。进而影响未来的技术研发及其应用,以至于出现难以攻克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在利用“后发优势”与“弯道超车”的同时,相关基础技术研究,尤其人才培养不能中断,积累基础技术理论知识,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才是真正的创新发展。

 第六,营商环境需求分析。以上对经济问题特点以及市场机制下的均衡、价格、成本、创新与营商环境的思考分析表明,即使不考虑市场结构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与激励创新的营商环境有关。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同时需要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对于重要的关键的经济行为,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定。而对于其他的经济行为,需要良好的文化包容与引导。如宏观上经济制度、机制、政策管理等顶层设计在法律意义上就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顶层设计的内涵如同统计学中的“标志”,即反映所有个体都具有的定性定量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知,营商环境涉及经济制度、机制、政策管理等设计,为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其在实干中成为企业家,以及让企业有机会通过创新,成长为有竞争力的常青树企业。

基于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还需要考量社会性与文化性,经济政策负效用及其叠加效用,以及有利于支撑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如:中观上经济制度、机制、政策管理的承上启下设计,基于宏观经济的顶层设计,进行中观层面细分,重点关注产业需求技术与政策引导,为微观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有利于企业提高以创新为本的硬实力,实现创新利润。

对于市场的准入与监管,以及不同产业比价监管都是宏观与中观层面最重要的工作,尤其依法依规打击假冒伪劣,拒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为创新品牌保驾护航。同时,对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保护、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及其研发创新,以及低技术、低效益的企业生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品等都要树立红线意识与底线思维,实施一票否决,让市场干净成为常态。

再如,基于宏观、中观指导制定企业制度、机制、政策以及流程与管理体系。管理大师戴明说:“员工只需对15%的问题负责,另外85%归咎于制度和流程”,而制度和流程是谁制定的?管理层。所以管理出了问题一定是高层出了问题,想要改善管理,裁掉100个员工不如换掉一个老总。基于珍惜员工、重视创新环境的企业文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制度与流程,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的勇于担当与创新的企业家,并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范璧萱(实习)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