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两个伟大革命”

坚定不移推进“两个伟大革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功能、条件和范围等提供基本遵循,也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学用贯通,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奋力践行“两个伟大革命”的重要论述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深刻理解“两个伟大革命”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些重要论述,贯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总结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明确了新时代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两个伟大革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实践。从历史上看,革命和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社会革命运动。自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采取种种野蛮血腥手段,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鸦片战争以后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登上历史舞台,扮演核心角色,矢志践行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初心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我们党探索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从党的百年历程看,党在初创时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和解决了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不懈探索,尽管曾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但依靠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拨乱反正,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之前一个时期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消除了党和国家存在的隐患,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过程,是党领导人民接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也是党不断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

“两个伟大革命”重要论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深邃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前瞻性战略性,既把革命和改革贯通起来,又把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贯通起来,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新时代坚持不懈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二、坚定不移以伟大的社会革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探寻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的道路,这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历经百年砥砺奋进,党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了“四个自信”,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发扬光大。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乃至世界社会主义意义重大。从国际趋势看,进入21世纪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西方主导的格局正在逐步瓦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各种风浪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进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新蓝图。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凝心聚力抓贯彻落实,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三、坚定不移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

我们党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初期,就注重汲取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失败的教训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经验,为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防止腐化蜕变,强调运用党的纪律等进行自我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就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纪律作了规定。党的二大通过第一部党章,专章规定党的纪律,对于党在初创时期面临极其残酷复杂和无比艰苦的历史条件下谋求生存、发展,夺取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五大决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从而诞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初步创建起党内监督制度,并突出强调政治纪律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党始终重视把纪律建设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明党的纪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的重大政治判断,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并将其居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作出的新的制度安排,是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历史和现实证明,党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和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举措。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化解了党面临的各种政治风险,保证全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充分彰显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无畏勇气和坚强决心。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当前,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仍然存在,贪腐行为更加隐蔽复杂,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等问题具有严重危害性。腐蚀与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百年铸就伟业,恰是风华正茂。“两个伟大革命”重要论述是指导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做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切实增强新时代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