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坚持合作、不搞对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世界和平、发展与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层出不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因此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坚持合作、不搞对抗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现实要求。世界和平稳定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持久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历史证明,对抗不能换来和平,只有合作才是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秘诀。在人类社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后,全球主要国家在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上创建了联合国,确立了国际法基本原则,推动建立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此后,人类社会避免了再次陷入大规模战争,由此迎来了长达几十年的总体和平。然而,当前少数大国仍抱守冷战和对抗思维,崇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为一己私利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挑起冲突,肆意推行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对外政策,使世界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动荡不安。这些理念与做法,不仅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还给世界和平稳定埋下了隐患,也将损害其自身利益。

坚持合作、不搞对抗是适应全球经济高度相互依存的现实要求。世界各国资源禀赋相异,经济上各有优势和特色,彼此之间拥有高度相互依存的潜力和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并形成彼此紧密相连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品生产与组装到成品的销售与回收等所有环节都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国际分工也日益呈现垂直专业化的特点。这使得国家之间的分工优势更多表现为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各国在供应链和产业网中相互协作、相得益彰、休戚与共。然而,当前少数国家到处挑起贸易战,使国家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干扰。实践证明,搞各种形式的断供、禁运和脱钩,改变不了各国高度相互依存的事实,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坚持合作、不搞对抗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现实要求。今天的世界仍不安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明显上升,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生物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人类社会早已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既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问题,也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更反映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问题。全球抗疫实践表明,唯有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在其他全球性问题领域,合作同样是唯一的应对途径。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相互隔离、相互孤立的共同体,而是在开放中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共同体。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应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不断推动经济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发展完善,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不仅有坚实的理论逻辑支撑,更有丰富的实践成果证明。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说到底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致有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积累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几种相互关联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推动技术进步,还是提升人力资本,抑或是创新体制机制,都与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联系。经过4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使人才竞争力大幅提升,破除了一系列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用对外开放的实践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国共同繁荣提供了机遇。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赋予不同文明独特魅力。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世界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发展、演化成今天的形态。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开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使中华文明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深藏的旺盛生命力,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以规则等制度为基础的“再全球化”阶段,并主要反映为参与国际规则的经济体以及人口越来越多、国际规则所涉及的范围或内容越来越广、国际规则的约束力在很多领域有越来越强的趋势、世界各国的实力与利益同国际规则的联系越发紧密等。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带来了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深刻转变,并对国际机制运行和国际规则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都启动了新一轮治理结构改革和规则重塑进程。这些都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在开放的环境中商量着办。同时,在微观层面,各国国内的体制机制或治理体系也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尽管世界各国发展目标不尽相同,但在高度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这些目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并最终表现为互利共赢,让所有国家和人民平等享有参与合作的机会,平等分享合作的成果。所谓互利共赢,是指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才能奠定坚实的合作与开放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搞零和博弈和利益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出现的社会骚乱、族群冲突、政局动荡等问题,归根结底都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密切相关。日益凸显的全球不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为一些国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上大搞赢者通吃、零和博弈,这不仅使一些国家对合作充满疑虑、对开放抱有抵制态度,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信任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我们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才能营造良好的合作与开放环境。近年来,少数国家在国际上挥舞关税和禁运大棒,搞你输我赢的贸易战、科技战和金融战,破坏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与开放氛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政策的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领域,搞零和博弈只会制造更多的分裂、对立和乱局,而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团结合作和开放发展。

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才能塑造持久的合作与开放动力。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因。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推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一国福祉的增进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危机四伏、复苏乏力的世界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只是少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应该追求世界各国的普惠和均衡发展,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起驶入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的轨道。同时,国际社会要共同努力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规则体系,作出更有效的相关制度安排,使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在合作与开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合作与开放提供持久动力和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