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 F416.2;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7-0035-04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供求关系等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在本处低位的状况下仍在下跌,一度出现卖家倒贴钱给买家的历史惊人一幕。此轮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跌宕必将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进一步影响。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主要进口国,必须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新变化作出及时反应,更好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格局的百年演变

国际能源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种稳定的结构与态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进入21世纪特别是第二个10年以来,国际能源格局呈现出生产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的新变化。

以石油为核心的化石能源工业产生于美国。1859年8月,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地区用蒸汽机驱动的钻机,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井。这不仅开启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化石能源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的发展使石油需求大增,石油产量也开始井喷。世界石油产量从1859 年近乎空白的水平猛增到1930年的每天400万桶,其中美国的原油产量达250万桶,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 64%。20 世纪 40 年代,伴随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国一批大型油田的发现,世界石油生产的中心逐渐从北美向中东转移。1972 年,世界石油产量25.85亿吨,中东猛增到世界石油产量的34%,首次超过北美而居世界首位。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中东地区始终占据着世界石油供给版图的中心。虽然世界石油供给版图的中心从北美转移到了中东,但美国依托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以及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始终牢牢掌握着国际能源格局的主导权。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在中东地区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进一步强化了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稳固了自身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国际能源格局也迎来了深度调整期。一方面,国际能源生产中心西移。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国际油价大幅飙升,重创欧美等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这次惨痛经历,让美国多任总统苦苦找寻“能源独立”之道,但鲜有良策。页岩气的发现及其规模开发,不仅让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使其迎来了能源独立的曙光,而且极大增加了美国左右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国际能源格局的底气。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主导的欧佩克组织由于近年来多数成员国发展乏力,内部团结和互信遭遇严重破坏以及在全球石油生产份额的不断萎缩,协调产油国共同行动的能力大幅下降。这一升一降,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世界油气市场的话语权,强化了美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国际能源消费中心呈现东移态势。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国际能源消费的中心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仍处于快速发展通道中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继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后,2018年又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也表明,2035年之后,欧美国家对能源需求将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印度将成为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再加上日本、韩国等全部靠购买能源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亚洲地区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费和贸易中心。

历史表明,推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国际力量对比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的决定性因素。美国之所以长期居于国际能源格局中心地位,不仅在于其特有的资源禀赋,更在于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东成为世界石油生产中心,但美国依托强大的综合国力,仍然能够主导国际能源格局。其二,全球能源转型增加了消费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话语权。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非石化能源占比要达到15%,到2030年要进一步提高到20%左右。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石油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形成挤压,而且增加了化石能源缺乏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话语权。其三,国际能源格局的转变始终伴随着复杂尖锐的斗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70多年间中东地区爆发了至少8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这些战争的爆发几乎都与石油有关。围绕能源的斗争始终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的重要因素,也将是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发展息息相关,对中国能源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给中国能源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是世界能源产量的提升,有力保证了中国能源进口需求。随着以美洲为代表的西半球能源储备地的发现和开采,中东、俄罗斯等传统产地的能源产量进一步释放,从长远来看,国际能源市场的供给总量将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世界能源需求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减少并趋于稳定,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有可能继续向着供略大于求的方向发展。能源供给总量的增长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需求的趋稳,将使中国能源进口的需求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满足。二是为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供有利契机。国际能源供应多样化的新局面为中国能源进口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使我国能源进口的渠道依赖性降低,在更大程度上确保了我国能源进口的安全性,并可使我国在国际能源外交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同时,国际能源新格局调整也为中国对外能源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为中国能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三是客观上促进中国能源技术进步。国际能源新格局是能源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国际能源新格局背景之下,能源技术将成为国际能源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各国纷纷抢占能源技术进步先机,谋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优势,这将从客观上促进中国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四是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能源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将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良好环境,更加坚定中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信心,进一步推动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发展带来新挑战。一是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使中国能源供应风险增大。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5.42亿吨,同比增长7.4%,原油对外依存度73.5%,较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天然气进口量14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对外依存度43.2%。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而天然气的对外依赖度也即将达到安全警戒线。中国在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受制于主要产油国的风险增加。二是国际能源生产中心西移使中国能源安全隐患增多。首先,随着美国“能源独立”的实现,中东等主要产油区在其能源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降低,其可以放手在这些地区制造混乱局势,达到遏制竞争对手的目的。而目前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一旦发生混乱,将加大中国维护该地区稳定的代价和成本。其次,美国能源产量迅速崛起,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在国际能源价格决定方面拥有更多的砝码。再加上其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实力后盾,美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导权,这将使中国在能源价格和能源进口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增加。再次,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和博弈较以前大为增多,加上两国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对中国存有固执偏见,美国有可能使用能源作为武器和杠杆来遏制中国发展。

坚定不移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发展

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发展,对于保证国家安全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与世界快速发展的能源技术相比,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我国能源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技术缺乏,关键材料装备受制于人,科技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显著。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有效控制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以创建现代能源市场体系、重塑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创建高效能源管理体制、创建有效能源监管体系、创建现代能源法制体系为重点,全面推动能源体制改革。

确保能源供给安全。要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将非石化能源作为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的重点,大力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能源,从结构优化上保障能源供给,维护能源安全。要推动国际能源供给多元化。坚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积极推动能源供给地和进口品种的多元化。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稳定石油供求、应对国际突发事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要尽快出台石油储备法律法规,以完善的法规制度推动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要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积极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保持国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消费总量相适应。

确保能源运输通道安全。要保证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海上通道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进口能源的主要途径,保障海上航行自由安全对中方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多措并举,通过积极塑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加强海上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等举措保证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要维护陆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西北(中哈油气管道、中国—中亚油气管道)、东北(中俄油气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三大方向能源进口通道。但我国陆上能源运输通道还面临诸多安全威胁,主要包括途经国政局的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油气管道维护不到位等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应在积极应对恐怖主义、加强安全管理上下功夫,着力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特别是陆上能源生产国和运输途经国的关系,在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其开展相关能源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中国作为能源新兴大国,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努力构建“稳定、共赢、合理、和谐”的新型国际能源秩序。要树立在国际能源秩序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大国作用,处理好各类国际能源组织及不同能源地位国家的关系,强化国际能源大国地位。要提出与自身地位相称的能源安全新理念。大力倡导“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理念,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推动建立由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共同组成的新型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多方途径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或建立能源合作机制。推动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反对能源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陈辉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珊珊,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