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更“青春”

让非遗更“青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寄语,“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盛世来自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薪火相传,这重任需要新时代青年勇挑重担、传承发展,用青春的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护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

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守” 起来。当非遗走进年轻人,传统就有了延续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点在于积极培养传承人,彰显传统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善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营造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传承意识。未来,我们要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上持续发力,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为更多传承人走进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搭建舞台,吸纳更多“90后”“00后”加入传承行列,助力更多年轻一代心无旁骛地做好“手艺人”和“守艺人”。

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活” 起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一群“90后”勇挑大梁,考古发掘古老力量,让三星堆遗址成功“出圈”;当一群年轻舞者身着彩装,表演精湛,成功让《唐宫夜宴》等传统节目惊艳网友;当北京大学研究生郎佳子彧选择“用年轻的方式,分享中国非遗文化”,让他的北京面人技艺在短视频平台上圈粉无数……青年们用青春传承古法,找准非遗和时代需求结合点,借力科技创新,让非遗“老树发新芽”,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活”起来,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

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用”起来。非遗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让非遗融入生活,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毕节化屋村土生土长的苗家子弟彭艺,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发扬苗绣技艺,赋能乡村振兴。青年一代对现代技术具有敏锐触觉,擅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借助网络技术普及产品,助推更多的“指尖技艺”孵化成“指尖经济”,服务民生、惠及百姓。此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等上榜,越来越多的青年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遗余力,让“好手艺”变成“金饭碗”。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希望更多青年一代能够树立远大理想,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技艺,让非遗绽放新时代光彩。(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0816/1138865.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