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江西省婺源篁岭景区,村民舞动板凳龙,展演民俗文化,迎接龙年的到来。记者:彭菁、王中庆(报道员)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如珠、光彩照人,尤其是“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醒目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已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面对国外各类文化、思想、节日的交汇激荡,提升“年味”的呼声日益高涨、增强过年氛围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不日新者必日退,能日新者方前行。奋进新征程,要聚焦春节这个重要传统节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春节文化内涵、培育新春文明风尚、创新现代传播方式,推进年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光彩。
丰富春节文化内涵。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从殷商节俗的重祭祀,到周代族人的祭天祭祖、庆祝丰收;从汉代以后的祭祀与欢庆并重,到现在的偏重阖家欢庆等,春节的文化内涵一直传承至今、接续发展。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特征鲜明的民族传统,让春节以其久远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凝聚着人们对除旧布新、纳福迎祥的美好希冀。揆诸当下,通过加强对春节礼俗、历史演变、时代表达的梳理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春节蕴含的时代价值、道德理念和精神内涵,探索形成适应当代社会、适合现代青年的新年范式,更能拉满新春佳节“跨年仪式感”“过年幸福感”“守年温馨感”,为“中国年”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培育新春文明风尚。走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春节逐渐形成了凝聚海内外共识的“中国元素”,体现着海内外华人的时代文明新风尚。无论是爆竹、鞭炮、守岁、春联、灯会、舞龙等传统节庆内容的渐次而出,还是腊八粥、年糕、饺子、汤圆、屠苏酒、春卷、搅团等饮食菜品的逐渐涌现,它们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精华、文化“标签”、文明“高度”。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推动传统春节绽放新的时代光彩,我们要以传统春节为契机,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炫富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活动,大力倡导务实节俭办活动、祥和平安过节日,切实把新风正气树立起来、把文明风尚培育起来。
传承和创新年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有脆弱性的一面,我们绝不能让舞狮子、耍龙灯、赶庙会、唱大戏等习俗成为历史记忆。我们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创意新颖、内容鲜活、互动性强的新春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春节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推动年风、年俗、年味历久弥新。要注重网上与网下、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科技等相结合,既要开展好传统戏曲表演、非遗传承展示等,也要综合运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两微一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快手”“B站”等各级各类媒体,同时用好“灯光秀”“快闪”“微视频”等新形式,营造浓厚的春节、“村晚”氛围。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既要把“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相声小品荟萃”等品牌活动推广出去,也要结合“文化年”“旅游年”等把海外优质文化资源融合进来,加强中外节日文化交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深圳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