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刚性约束制度 提升水资源综合效益

建立刚性约束制度 提升水资源综合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调研时强调,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支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是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行动指南。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再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离不开“水”的有力支撑。然而,我国水资源“家底”并不富裕且分布不均。只有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才能更好适应水资源现实禀赋,提升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均衡匹配的新格局。

把深度节水作为应对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优先选择。节水优先,既是解决我国北方受水区水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分布循环的必然选择。从自然禀赋上看,南水北调受水区多属于缺水地区,甚至是严重缺水地区;从时空分布上看,多存在夏秋多、冬春少的显著特征,时空分布不均。此外,气候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循环,部分年份降水量偏少加剧水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凝合全社会节水合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全面践行节水优先,要构建起“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制度管控、氛围烘托”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政府监管、市场发力、社会参与的全面节水格局。首先,发挥政策对节水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水资源成本、能够促进社会节约用水的城乡供水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立起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用水定额体系,探索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税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其次,增强技术对节水的支撑作用。引导鼓励节水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不断加大对节水产品及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大力支持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发展,完善多元化节水市场产品供给体系。再次,增强制度对节水的管控作用。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先行在取用水总量、中水回用、用水强度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最后,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让节水成为全民行动。依托“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面向全体人民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教育活动,动员大家共同关注水资源,营造全社会节水、惜水、亲水的良好氛围,从拧紧每一个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开始,共同写就节水这篇大文章。

把“以水定需”作为适应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根本路径。长期以来,水资源被认为是可再生资源,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形成“以需定水”的发展模式,坚持地表的水没了找地下的,地下的没了找周边的,周边的没了找更远的。某种程度上,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用水、耗水、找水、调水的过程。为此,必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我国用水理念的变革,将人与水的关系纳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落实“以水定需”要摸清基数、分类指导、多方联动。首先,摸清家底,科学研判。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的演变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水安全的基本态势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最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阈值,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确保人口规模、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其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于水资源量少的城市,积极找水、科学调水,根据水资源总量来调节调控产业、人口、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于水污染物排放量大于环境容量的城市,加快进行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生态质量;对于处于水源地和江河源头区等城市,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止水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最后,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针对传统“以水论水”的管理体制,以综合统筹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水利、发改、住建、工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

把配置优化作为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长远之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还要破解用水和供水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我国北方受水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用水占比大、集雨及其他非常规供水占比小等结构性问题。

科学优化水资源供需结构,主要是优化地下水、地表水、集雨及其他非常规供水的“三水”结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三生”结构,工业、农业、服务用水的“三产”结构。首先,优化“三水”供水结构。结合城市海绵系统,在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区域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逐步增加对雨水的利用。统筹布局中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出水标准,扩大中水利用范围,提高中水利用率。其次,优化“三生”用水结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适当提高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所占比重,降低生产用水所占比重。最后,优化“三产”用水结构。以推广节水灌溉和加大对耐旱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为抓手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以工业节水改造和水循环梯级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以建立健全用水管理制度和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措施为关键推进服务业节水降耗。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