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百年砺炼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百年砺炼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历程中,贯穿着一股独特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几代人用心与血铸造、沉淀下来的民族精华。正是依靠这种崇高的信念,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在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呈现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感召和凝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开创革命与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其内涵与品质,一方面是对前辈最好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传承与发扬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各种精神置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与社会现状中来领悟,因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三大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按照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代主题,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即以斗争为核心的革命阶段,以创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初建阶段,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以创新为核心的精神塑造阶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各路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都未能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这个历史危机关头,1919年5月4日,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承继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勇敢站出来,用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进行追求真理与进步的伟大觉醒的启蒙。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东方大地,成为塑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支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斗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革命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者,还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强大的精神支柱。嘉兴南湖的红船承载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航行,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长达28年的革命岁月中,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壮歌,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的精神与鲜血,凝聚成一座座的红色灯塔,照耀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奋力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革命精神点燃了井冈山,点燃了延安,照亮了人民英雄的长征路。越是艰难困苦,革命就越需要精神的鼓舞、信念的支撑。井冈山精神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勇闯新路、敢于胜利的精神。举世闻名的长征是罕有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美国记者斯诺称颂长征为人类现代历史中无与伦比的一部英雄史诗,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向世界预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英雄的魅力让延安成为那个年代成千上万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英雄的精神让一个穷山沟激情燃烧、充满革命胜利的希望。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体现了这种信念,这种精神让汗水浸润南泥湾的花香,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创举。

红色革命精神就像星星之火,燃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扎根到这片特殊的环境中,为实现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形式,从而萌发出红色精神谱系中的不同样式,例如苏区精神、大别山精神、红岩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苏区精神彰显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局面,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新的升华;大别山儿女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持续进行了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地域性红色精神形态的典型范例;红岩精神萌发在风雨如磐的南方抗日战争时期,贯穿国统区充满艰难险阻的地下斗争历程;西柏坡精神表明,红色革命精神不仅有面对挫折时的革命浪漫主义,还有面对胜利时的谦虚谨慎。还有在国共二次合作过程中,“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塑造的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崇尚和平的民族气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创业为核心的建设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弘扬革命精神,以建设新中国为主题进行不断探索,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新的历史使命催生出新的精神,包括工人与农民在内的各界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主人公精神,萌发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大庆精神是伴随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萌芽、丰富发展起来的。为了甩掉“贫油国”帽子,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风餐露宿,以只争朝夕的斗志,仅用3年时间就初步建成大庆油田,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一面精神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亿万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一致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与核讹诈的严峻形势,在党的策划与领导下,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与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突破各种技术难题,以最快速度让“两弹一星”变成现实,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勒紧裤带的艰苦岁月里培育并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祖国学子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还有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相融合的抗美援朝精神。总之,这个时期我们党精神谱系主要围绕建设主题,以创业为核心,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基本内容,构建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面貌,合奏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谱系的壮美乐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重新评估国际国内局势的情况下,为了及时抓住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极大激发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序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之初,党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要敢闯敢试、敢于创新,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积极实践,率先探索“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人改革的精神从农村蔓延到城市,铸造出特区精神。广东、福建率先开放特区口岸,闯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办了深圳等经济特区。40多年来,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速度向世界表明,日新月异的特区发展是一曲超越式发展的史诗,催生出敢闯敢试的创新劲头以及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

改革与创新既是引领时代潮流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积极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实践催生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范,丝绸之路精神倡导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互联互通、文化交流互鉴而达到激励创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孕育出的抗疫精神,一方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秀品质,体现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激发了我国卫生事业的科研创新,不断探索应对方法、开发疫苗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创新精神不是对革命年代艰难岁月的遗忘,相反它继承了这种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发扬这种精神品质,与时俱进地强化迎难而上、积极改革、开拓进取的思想意识,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具体表现为抗洪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个个具体特质,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质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演进历程孕育出枝繁叶茂、丰富多彩的诸多精神形态,它们虽然在具体内涵、话语表达上各有侧重,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方法等方面却有共同的特质。其中最重要、最鲜明的是:作为党性原则,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作为我们党优良的精神传统,它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路线,这是百年精神谱系的血脉底色;它面向时代的丰富实践,这是百年精神谱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本源。

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大庆精神到抗疫精神,党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其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若没有这个信念,很难设想革命年代那些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也很难想象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壮举。无论是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或者是史无前例的改革探索,正是这种信念使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政党也是如此,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树立其理想的旗帜,敢于担当、百折不挠,才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华大地。

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举。它是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意识形态。西柏坡精神就是在党已经取得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信念意志和优良作风的一次检阅,“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升华。无论是在革命低迷时期保持革命浪漫主义的长征精神,还是革命走向胜利之际警戒全党保持清醒头脑、进京赶考的西柏坡精神,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也是党精神谱系的先进内核,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式。

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而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党在百年历程中用经验与教训凝结的思想结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精神谱系。面向时代的实践,是百年精神谱系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旺盛动力,而与党的理想信念相关联的,则是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最为独特之处就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践。各种精神形态的诞生都离不开现实的国情,因此这些精神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一盘散沙中凝聚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平地起高楼。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情况与使命。红船精神开创党的政治信仰与奋斗目标;井冈山精神回答革命道路走向何方之问,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延安精神展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呈现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行大生产运动的画面;西柏坡精神转向全国革命胜利在望“进京赶考”的新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倡导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永攀高峰的勇气;雷锋精神体现助人为乐、甘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颗螺丝钉的奉献精神;焦裕禄精神彰显“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情怀。改革开放精神既有敢闯敢干的小岗村精神、特区精神,也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这是人民至上、万众一心思想的现实体现),还有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丝路精神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今世界的坚守。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每一个具体形态都因时因地回应时代诉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革命年代有革命年代的斗争实践,建设年代有建设年代的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实践。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制度建设的改革思想,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党进行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创造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从大数据的运用到及时完善落实防控的具体措施,无不体现党一直以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群众路线的人民性。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阐释了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结着党的核心价值。它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我们党精神谱系的价值指向与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自我牺牲是共产党人的价值体现,就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精神谱系本身的构建历程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回首百年历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几十名党员发展到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正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形成持久战,最终取得胜利。为了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积极争取开明绅士与民族资产阶级等各种社会力量,瓦解顽固派的攻势。当然,与最底层的工人与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的“鱼与水”的关系更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游击战离不开人民群众,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仅淮海战役就有数百万老百姓推车送粮运输补给。铁人精神是建设年代我国工人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工人的埋头苦干成就了天堑变通途、荒漠变绿洲的伟大实践,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浇筑了农民工的汗水。就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我国的抗疫实践再次书写了党与人民休戚与共、共度时艰的关系,党的方针政策以人民至上为宗旨,人民以党的指挥为方向,院士与白衣战士的“逆行”展现出万众一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其群众路线是融贯一致的。这是党能够领导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这个独特品质是中国崛起的奥秘所在。人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党的精神谱系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与道德品质,就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是在历史长河中铸就和锤炼出来的。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精神谱系的特质又促进了历史进程,它们相互塑造、共同建构,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统一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与观念,统一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党始终关注精神的力量,毛泽东同志一生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鼓舞斗志,越是在面临伟大斗争的历史关头,越是注重通过对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宣传来教育全党全国人民。邓小平同志把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优良革命传统,培育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并把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作为合格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弘扬,提出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红色足迹”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全党全社会以史为鉴,高举红色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概括、提炼出新时代精神谱系的新风范。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层次的观念”(项目编号:19FZXB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日。

④《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⑩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