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是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过程,更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过程。我们党历来有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首先是要情况明。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摸清情况,要做调查研究。”1930年5月,红军攻克寻乌县城后,毛泽东同志接连开了十多天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参加调查会的有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的已经失业的小官吏,共11人,了解的情况细致到每间商铺售卖商品的数量、各地农民土地分配的状况,甚至是当地每户地主的政治思想情况。毛泽东同志把这次调查的结果整理成《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调查得来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党制定科学的政策提供了坚实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因此,寻乌调查也成为我们党历史上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在进行寻乌调查的同一个月,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原题是《调查工作》),鲜明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重要命题,并深刻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他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客观事物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和变动情况,集中群众智慧又经过审慎的深思熟虑,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来指导工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问题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现象,有本质的现象,有非本质的现象。要真正了解清楚问题和矛盾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多次的交换、比较、反复,经过深入分析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陈云同志认为,“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主张“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同志每个月都抽出一些时间,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东单菜市场、天桥市场等地,了解日用百货、蔬菜、肉类等的供应情况和物价变化动态,观察群众的反应,从中研究带有全局性的问题。1955年初,为了解决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出现的国家跟私商关系紧张、市场呆滞、粮食形势严峻等问题,陈云同志到当时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天津,调查市场和商业批发情况,又到上海看了一级批发站和永安公司,到松江看了几个集镇和县批发站,最后到青浦县小蒸乡住了三天,调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执行情况和农村初级市场问题。在调研过程中,他专门看了米店、粮仓,找农民、商人、小学教员、居民、干部座谈,广泛征求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意见,很快摸清了统购统销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陈云同志向中央提出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中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和办法。粮食“三定”政策出台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有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查研究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奔着问题去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不能搞“嫌贫爱富”式调研。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决当时一些地方土改运动中发生的“左”倾错误问题,1947年11月,任弼时同志在陕北钱家河养病期间,对周围正在进行土改的村子进行调查,亲自访问农民,征求他们对土改的意见。同时,布置身边的人员利用外出帮助群众干活的机会,调查一个村、一个户的人口数、土地数,评定阶级成分的情况;又让他们在外出购物时,问小商人生意好不好做,怕不怕被没收等。这样,任弼时同志经过汇总分析,掌握了周围三十几个村子的基本情况。正是在细致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他对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和建议。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同志向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分析阶级的标准、团结中农,正确对待工商业、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等一系列土改中的重大问题。对任弼时同志的这一讲话,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重视,批示由新华社转播全国各地。讲演播发后起到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向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员作新解放区土改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用心研究毛主席的《新区土改要点》,任弼时同志的报告,这两个文件基本上可以解决新区土改问题。”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基层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最显著、最突出的地方,也是最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如果愿意仍然成为社会主义者,就应该到更下层和更低层中间即到真正群众中间去”。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到基层一线进行调研,“从基层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对于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短短三年内,就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广泛接触乡村干部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普通群众。当时一起工作的同志回忆:“他不仅注重调查研究,而且善于调查研究。他的调研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接触的人特别广,听到的声音也特别全面;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多,比如外出参观学习、走大街小巷、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三是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他总是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考虑问题和认识问题。”1988年,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建宁德工作,就下基层调研,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下辖的9个县市全部考察了一遍,在炎炎夏日中翻山越岭,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共话家常。每到一处,既走访一些企业,也走访一些村庄和农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很短时间内就熟悉了情况。

调查研究是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重要渠道,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倾听人民的真实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走出办公室,去一线实际现场,了解真实的需求,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