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人民期盼 回应时代诉求(2)

紧扣人民期盼 回应时代诉求(2)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赵海英(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党校第20期局级研修2班学员)

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内在构成因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厚植和培育文化治理的主体力量,找准人民期盼同推动文化治理的结合点,持续推动文化治理的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为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更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谋幸福。因而,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心必然在于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文化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党的宗旨决定了文化治理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宣传党的主张还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都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使命。只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治理工作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才能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才能真正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对文化发展的深层擘画。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今天,随着人民对文化发展的期盼进入了更高阶段,必然需要更高水平的文化治理。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参与、人民创造的实践,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文化治理现代化前进的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为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明确基本准则。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75元,同比增长33.2%,并呈现由好不好向精不精、由大众化需求向个性化需求、由享受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的转变。此外,提高依法管文化、精准办文化水平,提升文化管理效能、提高驾驭网络传播规律的能力等现实需求,要求文化治理工作要建立自我完善机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激发大众文化创新创造热潮。畅通人民参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工作的方式和渠道,为人民参与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在保障人民的文化创造自由权、文化产权等权利的基础上,提升人民在文化参与和文化享有上的尊重感和获得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人民参与文化创造创新的热情,提升人民在文化治理中的主体能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着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治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理文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进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厚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土壤,在世界文明交流激荡中站稳脚跟,塑造文化身份和中国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为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指出方法路径。坚守文化立场,将文化力量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好用好各类文化阵地,牢牢把握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社会多元服务供给主体。文化治理的关键在“治”,不同于过去的“办”文化和“管”文化,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合作治理”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对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人民“要文化”与“送文化”匹配起来。鼓励文化内容创新,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建立文艺创造会商机制、论证研判机制、科学评估机制等,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好“文化+”文章,延伸文化发展链条。着力培育并适度引导和规范市场力量,确保市场引导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释放市场在文化治理过程中的活力,创造和满足人民多样文化消费需求。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开发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的文化新需要。以文化走出去为牵引,促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国家形象教育,彰显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建强适应文化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创意设计和呈现表达。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