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装备的“心”意

制服装备的“心”意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侧记

2021年10月27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发布。作为冬奥赛场上“流动的风景线”,制服不仅考虑外观,更要注重功能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要满足三万相关人员在赛时的工作需求。这三万人的工作,是赛事运行的血脉筋骨,然而因为身体条件和岗位的差异,他们对装备的需求又不尽相同。”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

怎么样用一套装备去达到功能性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在艺术性、文化性和视觉上有我们中国、北京2022的特点,挑战很大。

朴素的愿望

清华大学学生汪子奇是北京2022的志愿者,也曾于2018年服务于平昌冬奥会。

他对那段志愿服务经历的突出记忆就是“冷”:“从山上的岗位结束服务到乘坐大巴返程,路上十几分钟,我们手上的矿泉水就已经结冰。”

平昌冬奥会时,汪子奇的工作岗位在露天雪场。每天四点起床,太阳还没出来,志愿者们就已经上山了。除了临时搭建的小帐篷和集装箱小屋可供短暂取暖外,志愿者们不得不随身携带暖宝宝以备不时之需。而大多数时候,就是靠着那一身制服扛着山风。所以在他眼里:“ 制服不仅仅是我们外在的形象,更是我们自身的一个保障。”

因此,对于制服,汪子奇代表志愿者们说出了朴素的愿望:“特别期望这身制服不仅能够弘扬我们内心的温暖,而且可以真正为我们的身体带来温暖。”

暖身

这次制服装备的设计和研发,也充分考虑到“汪子奇”们的需求。结合冬季运动特殊的气候条件,目标是既要抵御严寒、防风保暖,又要透气透湿、轻便舒适,但这两点主需求在客观上又存在矛盾点。因此,通过科学的材料和穿搭的组合来寻求平衡,以适应不同场景的不同需要。

“炽热科技”、“超级羽绒”、……从填充物到制作工艺,生产企业不断探索保暖与舒适的最佳结合点。

实验、修改,再实验、再修改,大到制服的版型,小到口袋的缝制,在关于制服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往返,极尽所能,以专业来打磨,以创意来抛光,以诚意来加温——

由于不同面料经过染色之后,呈现出的光泽并不相同,单色彩方案的一稿,设计师贺阳就记不清出了多少版本。

由于标志性图形必须以特定的方向出现在指定的位置,所以服装的结构和片形也要非常精确,对位的准确度以0.1毫米计。

从产业链来说,一共有29家企业和机构参与到了制服的生产、检测过程中。大家的努力和用心,都在制服的最终效果上,体现了出来。

“在设计、生产环节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检测,包括在实验室低温气候舱检测,也包括现场环境的检测。工作人员穿着这套制服在张家口地区和延庆海陀山都进行了温度很低的连续测试,从实验室和现场的测试数据来看,应该说指标还是比较优秀的。”闫成说。

暖心

为了冬奥制服装备能够真正贴近使用人群,工作人员们曾去到实地考察。当他们站在张家口的寒风中,当他们登上延庆赛区海陀山山顶的时候,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风雪对人体温度底线的蛮力试探,心中升起的是“深深的紧迫感和压力”。

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平原说,制服里寄托的,不仅是一身战袍铠甲的豪情和安全感,也有一些小的巧思,希望能够戳到使用者的心尖,“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比如在内层手套的手心上,做了一个红心的设计。这组硅胶颗粒做成红心状,一方面是受到冰墩墩红心手掌的启发,另一方面,在疫情下,人们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远远地打招呼,挥舞的手掌上的一颗红心,也能让彼此感受到温暖。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制服装备,正如这一颗颗小小的“红心”,用温暖汇聚了抵御风雪的巨大而不竭的力量。

(文/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张蕾)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