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希望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弘扬正道,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鲜明了当下中国文艺的时代特征,清晰了今后文艺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是我们党一百年来文艺工作方针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创作也涉及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为了谁”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文艺创作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和创作感情等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还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抑或是2016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应该为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2016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并且重申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的道理。这次文联和作协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在某种程度上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是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立场坚守,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则是一个根本的创作共识。只有贯彻落实为人民而创作的指导思想,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文艺工作才能以文立心、以文载道、以文铸魂,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是文艺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群众路线不但是党的生命线,同时也应该是党领导下文艺工作的生命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体现了文艺创作生产的辩证法,体现了从文艺工作者到文艺家的成长路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的源头活水,正是热火朝天的生活。那么是谁创造了生活呢?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这几年文艺创作实践来看,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聚焦时代发展变迁的作品,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一句顶一万句》等,才会有沉甸甸的厚重感。相反,一些文艺作品,比如一些影视作品,编剧闭门造车,人物千人一面,细节大同小异,让人看了留不下任何印象;甚至还有一些“神剧”,夸张荒诞,场面雷人,播出后不但不能获得好评,反而沦为笑柄。这样的作品,就是脱离了人民,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无论是“从群众中来”,还是“到群众中去”,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要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然,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决不能庸俗地理解为简单迎合甚至“媚俗”。要把服务群众、满足需求和引领群众、提升品味结合起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走好这样的“群众路线”,文艺才能更好地书写时代风采、呈现中国故事,才能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著名画家罗中立在回忆创作油画《父亲》时,讲到他曾经吃住在“父亲”的原型邓开选老人家里,白天和老人在一个锅里吃饭,晚上和老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在对农村和农民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他画出了这幅“向劳动者致敬”的传世之作。罗中立也因为这幅画,名震画坛。假如没有生活的体验,罗中立是很难创作这样一幅传世名作的。成熟文艺家的代表作品正因为是紧跟大时代、反映大情怀的作品,是植根人民群众、真切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作品,所以才在同类作品中崭露头角、成为“高峰”。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反观当前个别“文艺工作者”,只会闭门造车,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或者抽象怪诞,只疑昼寝未晓;或者出乖露丑,堪堪不忍入目。这样的艺术,不但不能给人以心灵的享受,反而传递出颓废、惊异甚至恐惧,就失去了文艺的初衷、有悖文艺的根本了。创作这样作品的“文艺工作者”,又怎能被人民接受、成长为文艺家呢?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的根本任务,是要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历程,所以文艺必须着眼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要在作品中自觉将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和精神面貌作为表现主体。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文艺的表现手法革故鼎新、烛照心灵,唯有如此,文艺之树才能常青。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