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庙社区:黄河尾闾的安居振兴梦

杨庙社区:黄河尾闾的安居振兴梦

春意生发,天高地阔。沿着山东省利津黄河大桥南岸这段长长的黄河大堤向西而行,堤坝内,大河浩荡,奔涌向前;堤坝外,一排排红顶白墙的住宅楼整洁有序,这里就是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

东营位于黄河尾闾,这里的人民享受着母亲河哺育之恩,也曾饱受过洪灾和凌汛的水患之苦。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问题,国家批准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也就是在黄河大堤和南展大堤之间建成梭形的黄河南展区,作为蓄滞洪区。黄河岸边的村民搬迁到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黄河大堤的房台上居住。杨庙社区原11个村的村民为防洪计、为大局计,无私地贡献出宅基地,搬迁到房台上一住就是40年,为黄河防洪安全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东营市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2016年底,杨庙社区建成,原11个房台村1535户4792人搬迁入住,实现了由房台村到新型社区的转变。杨庙人多年期盼的安居振兴梦自此照进现实。

搬进住宅楼:感恩党的好政策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考察,他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杨庙社区前许村67岁的村民许福华对那天总书记来到他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拿出一张全家人在房台村老屋前拍的照片给总书记看,总书记听着他讲自家的搬迁故事,把照片看了又看,并问了很多当时生活的情况。许福华说:“总书记的话太温暖了!”

杨庙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员程俊婕说,过去生活上最难的就是上厕所,厕所都在房子外面,春秋季节还好,冬天就极不方便。2010年嫁到杨庙社区小街村的郭盼,回忆刚嫁过来时的场景说:“长这么大,我没见过这么矮的房子、这么窄的胡同。我们夫妻和公婆、奶奶一同居住在一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院里,婚房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根本没有里屋、外屋之分。”

“村民们生在黄河边,对母亲河的感情很深厚,为了母亲河更是付出了很多。”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麦荣说。

2013年,村民们盼望许久的好政策来了。东营市正式启动房台村住房拆迁改造工程,建设新社区。杨庙社区就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覆盖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

许福华一家很快就迎来了上门宣传搬迁政策的社区工作人员。11个村不到5个月就签完了搬迁协议。这一次,是向着幸福生活出发的一次搬迁。在杨庙社区的展板上,一张张笑脸定格在协议签署的现场。

“感恩党的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许福华说,2016年这一次搬进现在住的这套楼房,是他这辈子最满意、最舒适的家。

从老房台到住宅楼,新时代的杨庙人对现在的新楼房十分满意,对现在的幸福生活十分欢喜。

住进新社区:住得安心舒心

立春后的杨庙,暖意渐浓,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几个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闹,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广场旁的杨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里则是一片忙碌,老年餐厅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午饭。餐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周菜单:星期一,冬瓜炒肉、西红柿鸡蛋汤;星期二,土豆炖鸡、清炒豆角……

“自从老年餐厅开办以来,我每天都来这里吃午饭,有荤有素。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下棋,过得很愉快。卫生室就在附近,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的,医生很快就过来了。”67岁的张永富老人笑呵呵地说。

在杨庙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是奢望,60周岁以上的村民都可到社区开办的老年餐厅吃一荤一素的温暖午餐。老年餐厅负责人王祝娥说:“每天都有四五十位老人同时就餐,政府补贴下来,低保、五保户等特困人员一顿饭只需一元钱。”

如今的杨庙社区,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建有为民服务中心、老年餐厅、青少年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在杨庙社区便民服务窗口,有32个事项当场就能办完,还有40多个事项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帮办代办,真正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民服务。

“社区的基础设施先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搬迁后的整体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状况。”张麦荣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他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今后社区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让村民能够真受益、得实惠,用实干实绩来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

杨庙社区新貌。程永峰摄

产业联合社:乡村振兴大路宽

“产业兴生活富,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前方好奔头。寒来暑往四十载,幸福握在手……”一首《南展颂》道出了杨庙人的心声。

走进杨庙社区果蔬种植合作社的大棚里,只见比人高的西红柿藤蔓被整齐地吊在一根根尼龙线上,青绿色的西红柿簇拥着挂在枝头。这不仅仅是合作社的喜人硕果,同样也是杨庙社区探索建立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的发展成果。

村民变居民后,家门口的生计成了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更成了杨庙社区建设发展的重心。2016年搬迁以来,杨庙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成立党总支,带领11个村党支部坚持把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等当成大事来干,抱团发展思路之下,杨庙社区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应运而生。

据了解,该产业联合社下设7家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和1个果蔬冷链仓储基地,采取“共集公司做市场、合作社搞生产、党支部抓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发挥出了“1+1+1>3”的产业发展优势。循环农业示范园、粮食烘干基地等新项目陆续落地,有效盘活杨庙社区1700余亩沿黄片区闲置土地,形成了沿黄农业产业示范带产业振兴新格局。

社区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各村党支部还领办了草编、塑料编织等多家合作社,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为主拓展为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张麦荣说:“未来几年内,我们还想继续增加产品种类、拓宽产业链条,引入电商直播、建立展销平台,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共同把杨庙社区建设成幸福社区。”

杨庙一家亲:接力创造新生活

黄河岸边是吾乡,杨庙社区一家亲。

走进杨庙社区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古镇、乡贤荟萃、乡村巨变……

“这张照片拍摄于40年前,是我们杨庙社区原11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南展区移民工程完成后留下的合影。这个是我。”杨庙社区杨庙村老支书杨学让指着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墙上的照片说,当年由于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条件差,群众盖房的物料严重不足,11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拆老房攒物料,坚持在互助组里最后一个建自家的房子。

初心不改,薪火相传。40年后,11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再次带领群众实现了第二次整体搬迁,全部住上梦寐以求的新楼房,续写杨庙社区一家亲新篇章。

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已经成为杨庙社区的一张精神名片。“我们在杨庙社区建设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旨在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南展区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史为鉴,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党委副书记刘斌介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为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杨庙社区链接社区阵地和文艺爱好者等资源,持续推进文化惠民乐民。依托社区舞蹈室等场地,邀请上级文化馆专业人员定期开展辅导培训,社区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等十余支文艺队伍可以随时排练、表演,社区文娱活动由过去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社区还全力织就干群连心网,通过定制“菜单”、群众“点单”、站所“派单”、志愿者“买单”工作流程,广泛开展公益帮扶、结对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乡风在社区角角落落生根发芽。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千秋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部署下,滩区人民、沿黄人民的未来绽放出幸福之光。杨庙社区人民群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护母亲河,创造新生活,努力建设民富村强社区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