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全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这为做好农业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不管是解决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够不够”问题,还是保多样保质量的“好不好”问题,以及科技竞争力的“强不强”问题,都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扎实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解决“够不够”的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战略支撑。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没有改变。近年来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虫害接踵而至,各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对粮食稳产增产带来极大风险。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挖掘潜力、防灾减损,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战略引领。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在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既要品种花色多样,也要口感质量优良,还要绿色安全、健康放心。当前,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部分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关键技术缺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绿色低碳、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等科技供给,加快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决“强不强”的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战略保障。现阶段,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技术研究前移,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但围绕农业科技前沿制高点,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处于并跑、跟跑状态,有的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要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强优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农业“火花”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现、评估、培育机制,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来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可能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大食物观的辩证思维和内在逻辑为我们应对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了视野、指明了路径。农业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落细落小,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全力聚焦稳产保供稳粮增收硬任务,集中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

抓关键,攻克产业技术瓶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系统梳理发布农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需求,引导各方资源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紧盯种子、耕地“两个要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工具新产品研发应用,构建精准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宜机化重大突破性品种;强化土壤保育与地力提升、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耕地污染修复等科技创新,突破东北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瓶颈制约。突出农机装备“一个支撑”,紧贴实际需求加快短板机具研发推广,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研制应用,强化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着力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创新设施农业技术体系,把设施种养作为“菜篮子”稳产保供的战略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快设施蔬菜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新产品新装备创制,推进空间立体利用、产业全链条发展、智能化手段配套,全面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抓拓展,调整优化食物结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依靠科技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强化特色食物资源开发,推动特色粮经、特色园艺、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等特色农畜资源品牌化创建,加快木本食物、木本油料、木本调料等林特食物资源产业化应用,着力推进食药同源生物资源创新,开发精准营养、健康养生的食养产品。强化生物技术创新,聚焦未来食品、细胞工厂、细胞培育肉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人工合成营养物质等产业发展,配套农业产业现代化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农业、植物工厂等规模化发展。强化质量安全评价,加大新兴生物合成食物的风味口感调控、原料安全性评价、成品营养性评估等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出台一批监管政策。

抓推广,提升农业科技供给水平。强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鼓励各省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一个一个解决制约产业面貌变化和产业变革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增强产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履行好重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职能,聚焦稳产保供集成创新一批重大综合技术模式,遴选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针对重要粮食生产、大豆油料扩种等,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精准开展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技物结合、全程托管、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培育制度,构建公益性机构和社会资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分层分段分类,大力培育粮食和畜牧水产养殖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东北黑土地保护、专业农机手等专项培训,提升全产业链技能水平。

抓融合,强化农业科技转化成效。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各类要素集聚、机制运行长效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两个积极性”,协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大力推动“研学产”加快转变为“产学研”。推进科技与县域产业深度融合,组织各地农业科研院校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聚焦县域需求,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集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探索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模式,激发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推进科技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高科技企业、高质量基金入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价值链高效衔接。

抓基础,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重要创新平台、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发现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优先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建强农业科技平台条件,推进种业领域国家实验室组建,加快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聚焦生物育种、耕地保育、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重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廓清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主责主业,加快构建边界清晰、上下贯通、分工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支持国家农业科研机构、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承担重大科技任务。

抓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坚持能放的坚决放、能给的必须给、能活的尽量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科研院所管理改革,强化以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导向,扩大科研决策、选人用人、职称评聘、经费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团队组建调整机制,科学调配各类优势资源,全面激发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研究的创新度、对发展的贡献度、与产业的关联度,鼓励农业科技人才采取兼职兼薪、技术入股、脱产挂职等方式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创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突破的环境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综合利用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组织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