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徐平:在历史和未来视野下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

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北京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通过推进保护建设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让文物古建活起来,让文化精华传下去,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如何擦亮这张“金名片”?我们要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定位北京。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么,就北京而言,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史情、有理有据。

从地理上看,何谓北京?北枕燕山、西靠太行、东南面向华北平原。今天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具有多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历史文化属性。在人文领域内,既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国家级、市级与区级等各级文保单位几百处。在文化种类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既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民间文化,还有红色文化。

再看长城文化带。“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并且已经是我们的重要文化标识。从历史来看,我们的万里长城一方面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坚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勇气;另一方面还代表了几千年农牧文化交融、交汇,进而形成的包容、顽强的民族性格。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北京市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已经建立起“1+2”规划体系,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实施《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当前,北京要通过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沿线环境整治、推进河道水系治理、梳理运河历史文脉、推进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休闲功能、促进跨域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定调。

二、回顾北京历史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禹我们都知道,他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西周早期著名礼器何尊内底铸有一篇一百多字的铭文,其中出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追求的是天下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都是为人类寻求更大的和平发展空间,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