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建平:加强北京古都文化风貌保护(4)

(五)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7

这是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址变迁示意图。由图可见,左下角就是金中都城;元代向北建立了元大都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只是把元大都北城墙向南缩进了五里。明朝嘉靖年间又向南拓展,“凸”字形就是最后落成的明清的北京城。

今天的北京老城奠基于元大都城。那么,元大都城有什么特点?金代以后,北京城市建设继续向东北方位发展,这就是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元大都与辽南京、金中都在都城的意义上有所不同。其一,元大都是全国性的都城;其二,元大都的建设是先有规划,再修建都城,都城的气势和规模都很大。在文化层面上,元大都城决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很多特点:包括方位中正,城市规划层次分明有序,凸显了东方都市的传统文化魅力。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与金中都城不同,因为没有旧城的基础,也就没有限制,完全是在一片平地上重新规划建设的新城。规划新城的位置是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这里有永定河故道留下的水域,周边有大片水草和空地,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确定方位,包容水域,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划设计,使新的都城不仅有创新,而且成为马背民族与汉民族优秀城市文化建设融合的结晶。

8

从元大都城皇宫建筑与水系示意图来看,能清楚地看到水域在都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片水域规划得很讲究,东边以土地、树木为主,西边以水、水草为主。皇城完全依偎着这片水域来修建,城市的中轴线在这片水域的东侧建成。元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考虑了汉民族和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因此都城的北部湿地丰富,草场也比较多。元大都的规划者叫刘秉忠,是中原汉民族学者,从小精通中华文化,他规划了中轴线,建起了元大都。

元大都城很好地解决了水的流动问题。元大都城需要充沛的水源,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郭守敬,他是刘秉忠的学生。当时,大都城主要通过从南方调运粮食来保障物资供应。也就是从南方通过漕运到通州(今天北京通州区),但是从通州到大都城还要经过很长的陆路,这是一个难题。通州的海拔低于大都城,我们知道,水流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那么如何逆流而上,将货物从低处运往高处?郭守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顺水势把水引进北京,由昌平的白浮泉引水到瓮山泊(今天颐和园内的昆明湖)。泉水在瓮山泊积聚之后,流入积水潭,再从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使其向东南流,经过金代的闸河,也就是金代开凿的从大都城到通州的运河故道,向东到达通州。通州的海拔低于大都城,为了使运粮船能够逆流而上,郭守敬沿着通惠河设立了船闸,通过船闸来调节各段水量,使船只能够顺利到达大都城。

元大都城有很多标志性建筑,包括白塔寺的白塔。通过这座白塔,也能看出元代是开放包容的,有多种宗教文化。此外,庆寿寺双塔是金初始建,元初重建。据记载,大都城墙南垣西段定基时,恰好经过庆寿寺双塔,忽必烈命“远三十步环而筑之”。由此,大都城南垣此段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弧形,既保留了城市标志性宗教建筑,又体现了文化包容和文物保护。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

经过元大都的建设,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都城的特点是有高大的城墙、城楼。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街道、胡同基本传承了元大都城的城市肌理。

从正阳门到永定门,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扩充的。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打算修筑外城,把原来的内城“包起来”。结果刚修完南面的一道城墙,财力就跟不上了。于是嘉靖皇帝跟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修两道南北向的连接内外城的城墙,就这样,北京城变成了“凸”字形。

当时的北京城有什么特点?老百姓概括为“内九外七皇城四”。

“内九”,指的是内城的九个城门。南边有三个门,文在东边,武在西边,文就是崇文门,武就是宣武门,中间是正阳门;东边有朝阳门、东直门;西边有阜成门、西直门;北边有德胜门、安定门。这是内城的九个城门。

九个城门的命名也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东侧城墙上有两座城门:东直门和朝阳门,日坛在朝阳门外,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春分日祭祀太阳的地方。南侧城墙上有三座城门,中间的正阳门是夏季的象征。西侧城墙上的阜成门,象征着秋日里的硕果累累,阜成门外修筑了夕月坛,每年秋分,皇帝都会派遣官员到此祭祀夜明神(即月神)。北侧城墙上有两座城门:德胜门和安定门,据记载,德胜门处立有“德胜祈雪”的石碑。

北京城的中轴线从钟楼北端开始,一直向南到永定门。最早的中轴线是从钟楼向南到正阳门,明朝修建了永定门后又延长的。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相当于太阳的子午线,把北京城和季节的变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中国古都的特点。

“外七”,指的是外城的七个城门。南边有三个城门,中间是永定门,两侧分别是左安门和右安门;东边是广渠门、东便门;西边是广安门、西便门。这是外城的七个门。

“皇城四”,指的是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明清北京城的肌理是以中轴线为核心的,从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天桥,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成为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脊梁”。

那么,在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脊梁”之外,还有“小肋骨”,就是城市“脊梁”两边的两条非常重要的街:一条是从崇文门向北到北新桥,另一条是从宣武门向北到新街口,这两条街的两边是整齐的胡同。

在北京中轴线上,有一座重要的建筑——正阳门。正阳门为什么重要?因为正阳门以北是内城、以南是外城。命名“正阳”,是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在古代社会,正阳门不仅是“国门”的象征,还象征着都城发展蒸蒸日上。

经过明清两朝的建设,北京城留下了很多漂亮的、震惊世界的、非常杰出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天坛中的祈年殿。明朝修建的祈年殿,屋顶的颜色与今天的祈年殿不同,从上至下的三层屋顶分别为蓝、黄、绿三色琉璃瓦。清朝乾隆时期,将祈年殿三层屋顶颜色改用蓝色琉璃瓦覆盖,直到今天。

9

这是从景山上看北京中轴线,我们能看到屋脊,而且非常中正,且左右对称。为什么远处的屋脊也能看见?因为远处的大殿有高台阶,所以远处的屋脊依然挺拔。这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