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联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五子”联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8-0067-0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供重要遵循。北京作为全国创新的高地、示范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紧要处落好子,坚持“五子”联动,发挥区域优势,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北京推进“五子”高效联动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一方面,要充分激活科技创新活力,赋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有利于突破传统信息产业的范畴,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为各行业、各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技术分析和预测,有利于行业、产业应对复杂形势下的诸多风险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进一步增加“五子”之间的协同联动、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将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势能壮大,实现提质增效扩容。科技创新能够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并带来要素的优质化、多样化,人力资本的高级化、高效化,以及促进企业协同、行业协同、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良性循环。同时,科技创新对于深入实施节能减排、不断聚焦污染防治、有效推进产业转型、持续生态修复、统筹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绿色增长赋能。

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打通制约发展的瘀点堵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现阶段,我国在产业转型、产业链协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还面临系列难点、堵点问题,是制约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科技强国、迈向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的软肋。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球科技创新枢纽,应充分发挥好排头兵、领航员优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等系列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促使“五子”联动与创新环境优化相辅相成,全面提升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能,推动产业链更协同、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更强劲、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更高效,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目前,北京正着力形成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优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促使北京成为全国以及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充分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对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管理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转型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掌控,从而建立起以新型生产要素为核心、以制度体系为依托、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助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要求的新发展模式,更有效地唤醒激活社会整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和动力,输出全新的生产能力,创新经济增长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北京要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坚定信心,紧紧把握发展基础扎实、政策叠加优势突出等为北京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北京自身创新优势,体现北京特色,深入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所涉供需格局、分配格局、生产格局、技术格局、开放格局,从全局视野谋划“五子”联动推进,助力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北京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并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五子”联动实践,着力强化首都示范的引领作用

“五子”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北京自身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以及数字经济标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升级,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开放平台,促使“五子”联动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推动北京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加大科技创新攻关提高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向前发展的关键。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北京始终坚持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凝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调动创新积极性,不断为生产力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创造科学条件。近年来,北京在科技攻关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进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领域取得诸多进展,在全国以及全球的技术先发优势愈发凸显。北京着力实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落实,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新型格局正在形成。以此为支撑,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等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着手推进“五子”联动,北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布局,为社会生产力提升开辟新的途径,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为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增长提供澎湃动力。当前,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产业的国际引领能力持续增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与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区块链、先进计算、信息内容消费等产业发展不断向好向优,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量子装备、节能环保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为更好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北京发布“九大新政”,包括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面对隐形冠军企业和快速成长型企业,加大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等。北京正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吸引和加大高质量投资。“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着力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在2025年实现高精尖产业的GDP比重超过30%,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

打造国际人才引力场激发和释放发展活力。创新是第一核心动力,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归根结底,创新来源于人,只有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才能源源不断输出创新动力,进而激发和释放社会整体发展活力。当前,近半数两院院士聚集北京,北京针对人才引进、培养、培训等政策配套持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为“五子”联动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的人才队伍支撑与保障。伴随临空经济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区域发展活力与人才吸引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全国以及全球人才集聚北京提供了环境基础。以“五子”联动为契机,北京加快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改革,坚持人才机制创新与人才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围绕“四个面向”,深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改革,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着力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由此推动首都科技创新产出、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北京将进一步发挥好“两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力争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并着力解决阻碍人才发展、制约创新活力的各类难点、堵点问题,为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智力支持。

发挥首都独特优势,开创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北京路径

坚定不移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立足北京自身资源禀赋,着力健全完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好北京及全国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着力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推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好财政科技资金、税收优惠减免等措施的积极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有效解决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为高风险、高成本的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势能。着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便利化政策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推动其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同国有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融合,形成创新联合体,壮大创新合力。

多措并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北京必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设立并完善创新学科研究基金、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施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健全创新人才吸引体系,并将其作为发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方式。坚持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着力提高高等学校基础教育质量,作为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坚持通过提高科研人才的收入水平、激励强度以及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作为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方式;支持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联合培养等模式,共建产学研实践应用基地,学校接受企业委托开办定向专业和加强在职培训,建立创新人才储备库。

精准发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五子”联动,北京可着重从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两方面发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如加强信用、知识产权保护等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为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提供支撑保障。推动重塑以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创新组织形态,搭建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共生平台,促进上下游创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融通,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种群、企业种群、用户种群及政府种群的共生共赢,构筑形成政产学研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围绕北京发展实际,统筹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布局、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北京对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国际创新合作项目。开放平台是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中介与场所,北京应积极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筑巢”,搭台建设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探索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探索创新监管建设实践、推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更多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请进来”,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创新主体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走出去”,以深度嵌入融合全球科技创新链创新网络。依托全球创新网络,聚焦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重要全球性议题,积极推进全球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应对、环境治理、粮食保障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加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与机构联合实施创新项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同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提升北京以及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全方位、多领域、宽角度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提高北京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2020年11月19日,北京)[N].人民日报,2020-11-20.

[2]蔡奇.高质量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N].人民日报,2022-03-07.

[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N].北京日报,2021-01-30.

(作者简介:任晓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万士林,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