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一)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前面谈到,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那么,怎样在稳中求进中,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报告提到,北京经历了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三个阶段。那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四梁八柱”是什么?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标准就是首善。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概述了“七个显著提升”:首都功能明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我认为可以将这些路径概况为“8+1”。“8”主要包括:一是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四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六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七是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1”主要是:全面加强党对全市各项工作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了更好地理解北京工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舍”与“得”、“减”与“增”、“治”与“调”、“核”与“翼”。通过这四个方面,进一步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
1.“舍”与“得”。“舍”与“得”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转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都是重要的方法和思路。那么,怎样理解“舍”与“得”?我们需要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北京功能定位的变化。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在辽金之前,北京的定位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辽金时期,北京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区域政权的政治中心;在元代至清代时期,北京延续了政治中心的定位。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铁1号线、首钢、密云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目的是提升首都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北京从1982年开始,就不再强调经济中心的功能。北京不再提“经济中心”,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打造高精尖。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在紧要处落好“五子”,“五子”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那么,“五子”之首是什么?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北京市委提出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的是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2012年,我们进入新时代的首都发展阶段。
什么叫“首都发展”?为什么要“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同样,北京的“十四五”规划与其他省区市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这就是北京发展的纲和魂;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这就是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将“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不放松,把首善标准融入到首都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推动首都发展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新要求。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对“四个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全国政治中心。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加强核心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展现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在首都工作中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
第二,全国文化中心。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一核”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带”即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两区”即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举个例子,位于石景山区的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与建设的一整套思路,唤醒了历史记忆,彰显了文化情怀,展现出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应该具有的形象和风貌。
第三,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提出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上,要精心打造服务国际交往的会客厅,积极拓展承载国际交往的新空间,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加强设施建设,包括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完善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等区域国际交往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另一方面要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
第四,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2.“减”与“增”。“减”: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怎样保证增长的质量,通过遏制摊大饼式发展、核心区人口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些方面,北京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来,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未来五年,北京还要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疏解类任务、治理类任务、提升类任务、重点区域治理提升。“十四五”期间,做好提升类任务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在功能、环境、品质、获得感等方面持续提升。在重点区域治理提升上,以朝阳区亮马河为例,亮马河蓝色港湾段通过景观改造实现了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如今,买一张船票,就可以45分钟夜游亮马河。这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案例。 “增”:通过“五新”稳定经济基本盘。“减”是为“增”服务的,给“增”提供了空间。北京怎样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对此,北京提出要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北京的经济活力和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